本文作者為香港菁英會會員何仕明
最近常看到反水貨客活動的報道,由所謂民間自發示威活動到政治人物拖行李篋的公關活動,加上早前暴力對待遊客及無辜市民等,相信不少人頗感厭煩。對此,筆者比較關心這些活動參加者有年輕化趨勢。
筆者對青年的負面評論,一直持保留態度,因不能確定是否大多數青年亦如此。以反水貨客活動為例,確實有一些十多歲的青年參與甚至被捕,但他們是否代表普遍青年?當然不是!要談青年發展,應先着墨探討那些沉默的聲音,因為他們才是大多數。
早前某青年組織就施政報告於房屋及土地供應、教育及青年發展等問題,向三百名大專生會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五成一受訪者認為,整份施政報告可以接受;針對青年發展政策的整體措施,則有四成六受訪者認為可以接受、三成三認為滿意及非常滿意。社會上對施政報告有不同意見,也有報道指報告不切合青年所需,但上述結果反映,並不是每個青年都反對有關政策,當中更有逾七成受訪者感到可以接受及滿意。當然,三百名大專學生不能代表大多數聲音,惟筆者想指出,社會評論青年問題時,可先多了解、聆聽及綜合大多數青年的意見,不要因個別事件或報道就妄下定論,才能真正地急青年所急。
筆者亦希望一眾沉默的青年應更積極地以正確方式表達意見,不要只接收單方面資訊,學習先聆聽、再分析、後判斷,不要受激進言論蒙蔽,且時刻緊記尊重、包容這些香港核心價值。即使最終意見不合,也可以和平友善的方式表達,而非以醜陋及暴力的方式宣洩。筆者堅信青年選擇沉默,不代表他們支持暴力行為,因為大家也愛香港這個家。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 2015年3月27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