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排奇想
減排奇想

面對全球暖化,各地由以往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倡議,演變到近年的「淨零」(net zero)、「碳中和」(carbon neutral)、「零排放」(zero emissions)等新興概念。減少碳排放直接易明,哪淨零、碳中和等又是什麼意思?


來自瑞典和英國的3位大學教授今年聯合撰文,指淨零是掩耳盜鈴式的「先消耗後付鈔」方案,讓人類毋須積極減排,只需用其他(較便宜的)方法抵消碳排放,例如廣植森林,以其既能吸收二氧化碳,燃燒樹木又可提供能源,此法或稱為「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ECCS)。


不過,要成功達到減少全球溫度上升攝氏1.5至2度的目標,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這需4億至12億公頃土地,相當於全球四分一至八成已開發農地;同時種植也需耗用大量食水這個珍貴資源,故此想法不切實際。


今天用作抵消碳排放的方法層出不窮,實效可能差天共地。因此歐盟、美國、新加坡等政府着手制定條例,要求企業披露如何在營運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確保兌現它們的綠色承諾;也有股票基金投資分析公司發表季度報告(MSCI Net-Zero Tracker),追蹤代表全球99%股票市值的9300多間上市公司,檢視其在延緩全球暖化的努力。


除了企業外,民眾的支持也非常關鍵,但公益與個人利益之間常有矛盾。


《經濟學人》引述英國民調機構為環保智庫做的調查,發現六成英國民眾支持碳徵稅,也盼望早點達到淨零目標,但一談到具體內容,公眾便熱情不再──隨着愈來愈多人使用電動車,政府可能要新增道路稅來代替燃油稅,但支持的人只得37%。


如何鼓勵大眾身體力行支持環保,要多花心思。動之以利兼方便市民是方法之一。香港自1994年已寬減電動車首次登記稅,截至2021年10月,香港整體電動車超過2.5萬輛,可是快速充電器只有779個,所以電動車大排長龍等待充電已成常態。如果參考美國「2021年電動車十大最佳城市」,最佳的8個城市中,每10萬人便有至少40個充電站,因此當局仍需努力。


此外,對於一般市民,如果可以看到自己的減排成效,肯定更加投入。


忽發奇想:假如有一天,我們可以設置個人/家庭「淨零互動地圖儀表板」,透過連結多個傳感器和智能裝置,實時顯示我們使用了節能電器、步行代替乘車、自備餐具和食物盒、增加素食、減少購物等如何減少碳排放,有助個人監察進度。說不定有企業更會如今天鼓勵用戶日行一萬步般,透過回贈推動市民減排,屆時萬眾一心,肯定會事半功倍。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1年12月21日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0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