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香港菁英會會員陳啟業
政府公布香港國際機場三跑系統工程正式上馬,費用預計超過一千四百億元,成為香港最大型的基建投資。目前,香港每日約有一千一百航班往來全球約一百八十個航點,興建三跑系統目的就是要為機場擴容,維持香港作為國際及區域航空樞紐的地位。
客觀上,在現時的條件下,香港機場的雙跑道系統幾近飽和,故正如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所言:「建『三跑』已迫在眉睫,不是『應否』和『何時』的問題,而是『如何』的問題。」據悉,三跑系統將於二○二三年完成,屆時有望把機場的最高升降容量由每小時六十八架次增至一百零二架次。然而,航空服務是與時間競賽的,面對鄰近機場的高速發展,香港機場是否只能待三跑系統落成後才有望突破現時的容量樽頸呢?
無論是雙跑還是三跑系統,適度與毗鄰空域協調是機場能否擴容的其中一個關鍵,當局一再強調已跟國家民航局及澳門民航局於○七年共同制訂了《珠江三角空中交通管理規劃與實施方案》,目標於二○年前落實各項優化空域協調措施。假設○七年方案能順利落實,當局理應進一步交代未來數年香港機場容量的預測數字,以釋除公眾對空域協調的疑慮。
興建三跑系統的財務安排亦關係到工程能否如期落實,根據機管局的融資安排,三跑工程毋須政府即時從庫房撥款,表面上巧妙地避過立法會的審批,但融資安排中,機管局將保留未來十年的溢利盈餘,變相暫停向政府繳付每年約六十億元的股息。有反對者認為這安排涉及公帑使用,批評有關做法違反《基本法》,並表明考慮提出司法覆核。如是,三跑工程又會否陷入「因快得慢」的尷尬局面呢?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2015年3月23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