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楊華勇
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19日舉行,近日建制陣營人士頻頻為下月選舉投票率預吹淡風,估計三成左右。建制派中也人憂慮在有建制派代人物參選的選區中,會否出現原本支持泛民候選人的選民,作報復式投票,將票投予非建制派人選。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在報章撰文指,指只直接衡量地區直選的投票率並不公平,認為應採用覆蓋所有選舉範疇的加權新公式,以反映新選舉制度的社會認同度,並預料是次選舉的「總和投票率」或可超過四成。
不過,田飛龍的說法引來多人直斥有關倡議不可行、不科學。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指,一向談投票率是指地區直選,若加入功能界別和選舉委員會界別,「分分鐘被人話造數」,令人懷疑是「篤大」投票率。他又指若採取「加權新公式」計算,如何加權已容易引起爭議。劉兆佳又指出,今次選舉改制後的戰略目標是維護國家安全、扭轉政治局面,不應把重心放在投票率上。他指,「畢竟可以預期大部分反對派的支持者會抵制選舉,並且宣傳投票率為衡量新選舉制度優劣的主要標準,藉此打擊其認受性。」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亦批評,有關計算方法「數學上唔成立」,反問將不同組別及選區的投票率混算,「又用啲好神秘方法畀啲加權指數,田教授話出到嚟,估計百分之40左右,咁說明到啲咩?」他直言有關數字無意思,又質疑新算式計算的總投票率如何衡量高低。曾鈺成反而更關注選委界的投票率,指負責投選40個議席,是選委競選時已知的責任,「如果有選委不投票,我就好詫異」,他斷言選委界投票率百分百「係理所當然!」
有人認為投票率高低,反映市民對新制度的認受性如何。其實,兩者不能劃上等號。社會爭議強烈時,選民投票意欲會較高。社會平和安靜時,選民投票意欲會較低。翻查資料,回歸以來6次立法會選舉,有4次投票率都高於五成,最高紀錄是上屆2016年選舉,投票率逾58%,最低一次則為2000年約43%。
2016年立法會選舉五個地區直選的投票的選民人數多達220萬人,投票率也高達58%,這次選舉投票率高,是因為本土思潮泛濫引起社會爭議強烈,老一輩泛民人士下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本土派」新星,其中包括朱凱迪、羅冠聰和鄭松泰等。這些人都鼓吹「本土自決」,因此這些候選人在此次立法會選舉突然冒起。事實上,這次有多達6名「本土派」候選人勝出。
2019年區議會選舉人數更創下香港史上新高,共有2,943,842名登記選民投票,投票率71.23%。難道當時市民出來投票,就等於支持當時的選舉制度?其實,好多人投票是不滿港府對止暴制亂無所作為。
新選舉制度下,香港立法會共有90席,包括20席直選、30席功能組別以及40席選舉委員會,直選比例較諸過去大幅下降。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估計,社會平和的情況下,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只有約三成至四成,相信今年投票率會比2019年社會對立嚴重時低。
這次選舉,流亡海外的攬炒派呼籲抵制選舉,包括潛逃英國的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峰提出「如水計劃」,呼籲港人總動員投白票,其他流亡海外的攬炒派皆以不同程度、形式希望香港市民抵制選舉、不參與投票。政務司長李家超回應說,留意到部分人為自己政治立場而反對新的選舉制度,甚至呼籲別人杯葛選舉,不投票或投白票,稱有關行為屬違法,政府會嚴肅跟進,重申執法部門就此已拘捕3人。他呼籲市民積極投票,「不要讓反對的人成功」。雖然攬炒派呼籲市民杯葛選舉未必對投票率帶來衝擊,但亦會產生一些負作用。
其實,現在來糾纏投票率高低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反而一個值得關注的看點,是當局大力協調和鼓勵建制派陣營不同人士參選,以挑選出最好的立法會議員。結果在選舉提名期上周五結束後,當局一共接獲154份提名表格,所有的90個議席都出現競爭。當中在佔30席的功能組別,就有68人爭奪30席,是香港回歸以來首次在功能界別無人自動當選,競爭十分激烈。
另一方面,選管會最新公布的選民登記人數顯示,更多市民登記成為選民,與去年比較增約6000人至逾447 萬人,與上屆立法會相比亦增加超過18%。從選民登記人數可見,市民參與選舉投票的熱情仍然高漲。
無論如何,對下月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應實事求是,選委界的投票率和功能組別的投票率可以肯定是高的,地區直選的投票率就難以預測,投票率低不值得悲觀失望,投票率高也不值得歡呼雀躍,畢竟,新的選舉制度帶來的所有變化,都是很正常的。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8****49
2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