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圓中國夢 不要佔領要建設
攜手共圓中國夢 不要佔領要建設

兩會會議剛結束,新任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和李克強,隨即接見特首梁振英,傳達了多項重要訊息,其中一項就是「邀請」全港市民加入「追夢」行列,與國家攜手共圓中國夢。在中港嫌隙漸深之際,這項「邀請」猶如醍醐灌頂,讓深陷爭拗迷思的港人清醒過來,負責任地反思,究竟要圓夢,還是要惡鬥?要「佔領」(occupy),還是要建設?

對港人來說,可能復興中華、追求中國夢這一類說法,仍不習慣,但香港的發展離不開內地、兩地休戚與共,則是客觀的事實。其實,與內地十三億人共圓中國夢,是一項堂堂正正的光榮任務,也是香港長遠發展的必然依託。畢竟,要確保香港社會的長期繁榮穩定和持續發展,更好發揮香港的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不能只站在門外看,而須主動走進去,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加強與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合作。

實事求是 面對矛盾

最近,粵港政府簽署《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二○一三年重點工作》,內容涵蓋服務貿易自由化、重點合作平台、環保民生等九大方面共四十一條,為兩地今年合作繪畫藍圖。同時,兩地將就服務貿易自由化聯手向中央爭取進一步放寬准入政策,力求在專業服務等六個重點領域合作率先突破,其中力爭會計師、律師、建築師「先行先試」。這是一項務實的進取,為兩地合作共榮,邁出關鍵步伐。

香港回歸後,不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在「一國兩制」下港人當家作主,為香港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但與此同時,在「一國兩制」的實踐過程中,特別是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競合,以及「一國」與「兩制」的磨合,都引發了一些新挑戰,甚至新矛盾。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也是需要大家共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面對和處理。

然而,香港近年民粹當道,社會氛圍躁動,政情更愈走偏鋒,民生事務政治化,政治事務鬥爭化,從議會到街頭,再到網絡,都是一片撻伐謾罵。香港已成為「示威之都」,而集會遊行的目標,更由理性和平表達觀點訴求,演化為公然佔領,癱瘓中環,以香港的整體損失,作為實現一己理念的爭取手段和籌碼。有人說,這是社運的「不歸路」,本人認為社運的目標,是為社會找「活路」,若明知眼前是一條「絕路」,就必須另尋「新出路」。

衝擊法治 得不償失

曾幾何時,由阿拉伯之春,到佔領華爾街,「佔領」一下子成為全球社運的新指標,但這股新潮來得快時退得快,各國的佔領行動都在短期內偃旗息鼓,甚至虎頭蛇尾,惟獨香港持續加碼,繼早前的佔領匯豐和佔領政總等行動後,最近又有人倡議佔領港台和中環。不過,發動市民佔領重要地標,真的會是社運的百應靈丹?就可着政策和法制應聲迴避?就能讓社會深層次矛盾迎刃而解?當中的成效和代價,大家其實都心中有數。

民主是全球化浪潮,也是所有港人的共同期望,但「民主夢」由部分好吵鬧的媒體和好出位的政客「解夢」,則完全變了另一個模樣,口號化、選票化,甚至是媒體的促銷手段。毫無疑問,在實現「民主夢」的進程中,有時難免會有一些偏激、過火,亦可能出現一些「策略性」的抗爭手段。不過,必須強調,不知進退、不懂妥協、不能包容,只識激進煽情的「民主夢」,最終將會成為社會的「集體噩夢」。爭取民主的道路是漫長的,爭取民主必須在法治之下進行。佔領中環和佔領港台的行為,都是在衝擊法治,都是在製造社會不安,即使成功,也會是得不償失。

有報道指,倡議佔領中環的學者在訪問中,形容今次是一次「政治意外」,「我本來只是打算點口煙,誰不知周圍都有石油,火花一彈便燒得咁緊要,放了火都不知道」。但願相關人士能懸崖勒馬,不要將意外變成禍害。

原文轉載自 《星島日報》 2013年3月29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