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安心出行」 駁10個反對藉口
推廣「安心出行」 駁10個反對藉口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特區政府上星期進一步擴展強制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的範圍,新聞焦點則主要落在於公共街市使用「安心出行」,認為對檔販和長者帶來極大不便。縱然本文刊登之日,他們又似乎已經習慣,而整體運作亦很暢順,但不少反對派輿論仍以近乎本能反應般作消極抵抗,當中可總括出下列10個常用藉口與迷思:


(1)特區政府「擾民」--這個說法奇怪之處,是所有防疫檢疫及限制社交距離措施,本質上皆是透過阻礙市民日常生活,從而減低傳播風險。既如是,則要求市民在公眾地方佩戴口罩也可算是「擾民」(美國的確有不少人至今仍這樣想,而不服從戴口罩令);從外地回來需要隔離又是「擾民」;幼稚園及小學因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及流感樣疾病個案,因此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亦是「擾民」。


融入「內循環」 為通關創條件


現實是:真正騷擾市民生活的是新冠病毒,「安心出行」則旨在提醒市民、保護市民,讓有機會受感染者能盡早進行檢測。


(2)為何本港一切政策皆指向與內地通關--可以從兩個層次去拆解這類批評之空廢:宏觀而言,目前內地疫情穩定,相比過去4星期歐洲新增確診病例增加55%,且美國疫情反覆兼不見起色,香港專注融入「內循環」乃理所當然,而擴展強制使用「安心出行」範圍,正是要為通關創造更好條件。


再從實際操作角度出發,實施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後,中央體現了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故不論通關與否,往後香港所有政策範疇,其實也得與內地接軌,根本就是港府官員制定政策時必須包含之基本盤。


(3)長者或無家者沒有智能電話--提出此批評的言論,不少都陷入了本末倒置謬誤,彷彿在說因為這兩類人無智能手機,所以不應該強制他們使用「安心出行」進入特定處所云云。然而,這類想法實際上並沒有為長者及無家者的健康與福祉着想,罔顧他們的感染和傳播風險:理論上,長者抵抗力較弱,而露宿者又經常到不同地區,他們反而是更需要使用「安心出行」以獲保護的一群。


真的要怪責政府的話,倒是為何不早早安排免費送智能手機給貧困長者和無家者,讓他們一開始便參與「安心出行」。


(4)應該公布「安心出行」的效用說服市民--固然,以上分析又會引來另一些辯駁,指市民一開始不使用「安心出行」,主要是因為對其效用存疑,認為一旦公布以往能成功找出多少確診者,政府便更有說服力叫市民下載。


在香港過去多月長期零確診的情況下,提出以「能找出多少確診者」作為有助下載之佐證,本就沒有意義,遑論其「立論」根本亦不明確:至今仍抗拒下載「安心出行」的人當中,有多少是因為嫌功效弱而不使用?又有多少是因為政治取態或私隱原因,所以才不願意配合政府?


食肆「填紙仔」 私隱更易外洩


(5)「安心出行」侵犯私隱--撇除科技專家已多次解釋,「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是把資料留在手機,政府只是在發現有感染風險的處所時,才通知曾到過這些地方的相關用戶,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如果真是如此緊張私隱外洩,「填紙仔」這種把私隱以紙本留底的方式,留下資料給業務一向並非致力保障客戶私隱的食肆或其他店舖,實質上私隱外洩的風險肯定更高;除非填表格的人一直打算犯法,刻意報上錯誤資料,否則以「我要保私隱」作為不使用「安心出行」的主要理由,並不站得住腳。


新措施實施太急難適應--「安心出行」於去年11月11日推出,至本周三剛好滿一年,加上大街小巷早已貼滿相關二維碼,怎可能是推行得過急?況且,在擴展強制使用「安心出行」到公共街市初期,政府的確有派員協助市民適應新做法,絕非一開始便處罰或禁入,故在「難適應」和「不肯適應」兩者之間,其實倒不難分辨。


減街市圍封風險 保檔販生意


影響檔販生意--這個藉口可以引伸出兩個值得思考的重點:其一,香港去年有21個街市「中招」,專家更形容濕街市為「疫症計時炸彈」,使用「安心出行」提高市民防疫警覺性、降傳播風險,以減低整個街市被圍封消毒之機會,反而更為生意着想。


其二,強制使用「安心出行」既成事實,而且為未來「通關」只會進一步推展(包括更多食肆),因此令自己生意長遠更好的積極做法,應當是協助一眾客戶下載,搞好關係。


是否做了這些措施便可通關--當然不一定,從目前狀況來看,似乎應該要做更多措施才有望通關。由於特區已與內地專家正式對接作針對性討論,故有理由相信,香港不更全面強制使用「安心出行」,則離通關此目標更遠。


繼續消極抵抗 不如及早準備


為甚麽不讓人有選擇不用「安心出行」這個選項--原因很簡單:放任部分市民以自私的原因不使用「安心出行」,未能全面監控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則會令各行各業的人齊齊減少選項:只有透過通關,令整體社會和經濟逐步回復正常,全香港人方有更多選項。


為甚麼要聽政府的話做「順民」--解困新聞學的其中一個關鍵,是要懂得識別哪些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要不願意遵從政策的人(包括使用假「安心出行」的公務員)由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思考,當中部分人還涉及反中反共仇恨情緒,也許難以找到答案。


撫心自問,順民也好、刁民也罷,更重要的問題是在疫情面前,我們應該怎樣做人?從政治現實角度,過去兩年反對派採取「攬炒」策略,最終為香港帶來甚麼結果?繼續消極抵抗?還是不如及早準備?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21年11月8日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0
好正
2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2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 龙一吟
    龙一吟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大眾利益,小數必須服從。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