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國際藝術盛會 推動本地藝術發展
藉國際藝術盛會 推動本地藝術發展

本文作者為黃白露

要為香港今年的3月定名的話,「藝術月」應該當之無愧。Art Basel、Art Central、各大拍賣行的春拍、代表本土藝術的「伙炭」開放日等,一時之間,令香港出現「藝術之都」的濃郁氣氛。只是,這些林林總總的藝術盛會,香港藝術界可以如何運用,避免成為一時的潮流,反而可以真正推動香港的藝術發展?

趁著假日,走訪「伙炭」,發現處處臥虎藏龍。我星期六遇到的藝術家叫Helen Pun, 本來是一個Banker,丈夫給她兩年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她於是天天埋頭苦幹。她做很多雕塑,難得的是,每個步驟她都親力親為,到工廠裏請教師傅,每一天都在學習與進步。她的作品很用心,並能發展出自己的系列,有個人的風格。

另一個藝術家麥綺文,在華聯B座,在走廊上很用心的跟參觀者介紹她用銅喉水管做成的樂器,不同的管口大小,能發出不同的聲波長短,最終能合奏成美妙的音樂。藝術家想告訴我們,即使是微小的東西,生活中不起眼的東西,也能變成藝術品。她希望我們不要只聚焦於「大敘述」上,而要欣賞及懂得挖掘平凡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港府協調至為重要

談起本地藝術家的所需,大家以為是金錢,或者認為是地方,其實已非如此。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希望有多一些平台。這些平台,讓他們得到藝術界的認同,亦讓他們能接觸到買家,接觸到市場,得以存活。剛在香港舉行的Art Basel,帶來很多國際一級的畫廊及藝術家,兩日的VIP預展,調動買家的購買慾及購買氣氛,帶來很不錯的成交。但可惜與本地藝術的交會不多。

反而拍賣行希望植根於本地,對本地藝術會較為用心。好像今年保利香港的春季拍賣中,就加強對香港水墨藝術的挖掘及梳理,加入一眾本土水墨大師的作品,藉市場的力量,令公眾更認識到本土水墨的精髓;市場的「無形之手」亦可以是藝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要真正推動香港的藝術發展,讓更多本地的藝術家可以接觸到買家及市場,港府的居中協調至為重要。香港作為藝術平台的硬件已經非常成熟,如果港府可以進一步把握一眾國際藝術盛會在香港舉辦的機會,穿針引線,以合適的政策及措施支援藝術家,那麼藝術在香港茁壯成長,指日可待。

原文轉載自《新報》 2015年3月17日

原圖:互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