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綠色」緊箍咒 滿足中短期房屋供應
打破「綠色」緊箍咒 滿足中短期房屋供應

本文作者為學研社成員吳桐山


特區政府早年在《施政報告》中,曾研究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屋,但政府換屆後沒有再跟進,早前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更隻字不提發展郊野公園邊陲。香港面對房屋供應短缺,是否凡是「綠色」的地帶便不能發展?郊野公園佔全港土地40%,被劃為「綠化地帶(Green Belt)」的土地其實也多達16,378公頃,佔全港土地約15%,兩者加起來超過全港一半土地,如將當中6%作房屋發展,已有3,600公頃可用。政府推動長遠「北部都會區」開發之同時,也千萬不要忘記中短期的覓地選項,這兩類地帶不少在已發展地區、配套齊全,正是最好的解困之匙。     


香港被劃為郊野公園的土地     比例之高,世所罕見,反觀新加坡等地方,一般也只有約1成土地被劃作郊野公園或自然保護區。根據資料,過去42年來郊野公園的範圍曾作多次調整,面積由 40,925 公頃,增加至 43,455 公頃,整體面積增加了 6%。前特首曾蔭權任內都曾將2000多公頃土地劃作郊野公園,既然可以入、理應可以出。事實上,房協當年所做的研究顯示,發展大欖及水泉澳兩幅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可行,只佔郊野公園面積少於0.1%,但要實行需修改郊野公園範圍,並向「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總監申請,更要向城規會申請在相關用地修改規劃用途。


現屆政府或許擔心發展郊野公園邊陲會引起「民粹反應」,諸多顧慮,但綠化地帶呢?現時很多綠化地帶也由政府擁有,不少正在曬太陽,簡單計算,如釋放當中10%,即約1,600公頃,已大大多於交椅洲附近1000公頃人工島計劃;如釋放當中25%(4,000公頃)已可增加本港住宅用地面積50%。政府大可重新檢視目前的綠化地帶,尤其由政府持有的,毗鄰已有交通基建和供⽔、排污等配套,將部分盡快改劃,絕對是應急良方。


根據業界研究,全港有多幅現成綠化地帶可作住宅用途,例如荃灣芙蓉山約4.1公頃土地,料可提供5,000單位,如連同規劃署去年建議鄰近麗城花園的綠化地帶同時發展,可容納人口將更多。政府如希望社會更易接受發展綠化地帶,可提供誘因,以此用來興建優化的首置盤等資助房屋,協助中產家庭置業。


發展要多管齊下,一些大刀闊斧的新區開拓是需要的,但原有的各個區域:港島、九龍、新界東及西,也不能說毫無新增土地。綠化地帶及郊野公園邊陲地段分佈廣泛,選取合適的來開拓,令各區都有一些新增土地,這種發展相對更為健康。


再者,無論是明日大嶼還是北都區,大家都嫌慢,一說到要二三十年就出來喝倒彩,但那些地方不少是荒地,要修路、平整、水電,明日大嶼更要填海,快不到哪裡去。綠化地帶及郊野公園邊陲地段很多就在我們身邊,道路、水電等基建都比較容易安排,時間上當然比填海和北都區快得多。


特區政府有決心解決房屋問題,但切忌鐵板一塊,必須從作繭自縛的怪圈走出來,打破「綠色」的緊箍咒,當可令香港的整個土地供應困局大為改觀。


原圖: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2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