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現在 才有未來(一)
投資現在 才有未來(一)

政府公布未來基金的計劃。根據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長劃組)直至2041年的推算,隨人口老化,結構性財赤總會出現,故要未雨綢繆。因此,未來基金是基於一個橫跨27年的推算。但財爺過去5年每年平均估錯30%,誤差達6,000億。連過去5年為何出錯都未清楚,如今在此薄弱不穩的根基上作長5倍的推算,我相信「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已能解釋何以我們不相信結構性財赤的預測。

過去5年政府收入平均佔GDP的22%,但長劃組沒以此作為推算首年(2014/15年)的起點,反用上比前年還低的19.4%,預測到2029年,開支便會高於收入,出現財赤;若把這個起點上調至事實的22%,那未來約30年收入都比開支多,到2041年,人口老化洪峰已過,都有盈餘,根本毋須設立未來基金。

別忘了這22%是在甚麼環境造出來:過往5年歐洲連年衰退、美國3次QE、日圓貶值三分一、中國不能保八,現在歐美中日都面對通縮風險。經歷以上佔全球GDP六成的經濟周期性衰退,這有如紅爐火對香港財政收入的壓力測試,足見香港坐享結構性機遇,而這當然與內地的結構性增長有關。信手拈來的例子有自由行:現在只有49個自由行城市,只佔全國660個城市的7%,空間無限。因此,22%這數字肯定是堅實可信,但長劃組卻沒有解釋為何沒有採用。由此可見,我們的財政實力的確雄厚。只要理財得當,目前儲備早已足夠。現時政府可用儲備近1.5萬億,佔GDP 70%。而且,當全球不振時,我們仍錄得每年近3%GDP的盈餘,香港真的需要巨額儲備嗎?就算按歐盟財赤安全綫每年3%GDP計算來慢慢「搣」,都足夠支持23年。何況即使我們把儲備搣盡,與其他國債動輒佔GDP100%以上的國家比,我們依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再者,即使香港有個三長兩短,相信祖國定會給予支持。

撇開預測準確度,更值得商榷的,是未來基金背後的公共理財哲學,以至對社會經濟的誤判:

未來基金反映政府消極被動,只着眼帳面數字,漠視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因為事實上「甚麼都不做」的成本(cost of doing nothing)其實最高!例如,過去5年我們新增極少商業用地,令寫字樓租金貴絕亞洲。粗略計算,過去10多年起碼30萬個金融及商業服務業職位被新加坡搶走。假設每年1.5萬個大學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二(即1萬人)投身相關行業,我們已不知不覺地流失了共30年的年輕人事業發展機會!這些都是就業、上流力及稅基的流失!

今天,新加坡靠平租、國際學校學額把跨國企業的CEO搶去。這些CEO眼見15年來,沒有新醫院的香港是病人等床,新加坡卻是病床等人。當他們習慣了當地社會、醫療等服務,要他們回到香港落戶實難比登天。到10年後未來基金即使有錢建寫字樓、醫院、國際學校等都已經太遲,只會淪為「年年走寶」的基金。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5年3月16日

原圖:nwfs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