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周出席一個政商界午宴時,與一眾商界領袖及外國駐港商會代表聚會交流,話題離不開何時與內地通關及大灣區發展,通關一事涉及兩地政府層面的安排,暫且不談。作為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香港與大灣區並非區隔開來的,香港本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加上「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的獨特優勢,如何能夠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更多加入和發揮香港元素,至關重要。這不但能夠協助內地城市進一步與香港的國際標準接軌,也是進一步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和角色的重要一環。
疫情期間,大批於廣東省居住的香港居民無法回港獲得適切的醫療服務,非常不便。為此,港府委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推出特別支援計劃,在港大深圳醫院設立「醫管局在粵患者專屬診室」,計劃參加者(覆診香港居民)只要提供個人資料並向醫管局/院方加以授權,有關醫護人員便可以閱覽患者相關病歷,大大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這一次為在粵港人提供的特別安排,實際上是依託港大深圳醫院為平台,首次實現了「電子病歷跨境互通」的重要突破,是大灣區醫療融合發展的一大喜訊。港大深圳醫院是首家以港式醫療服務營運的內地公營醫院,既能為內地居民提供港式醫療服務的新選擇,更能為香港醫療專才、港資醫療機構開拓龐大的內地市場。
南沙規劃「港式社區」
「港澳藥械通」今年1月份起以港大深圳醫院為政策試點,廣東省衞健委認為「效果良好」,8月份更拓展至位於廣州、深圳、珠海、中山四個大灣區城市的5所指定醫療機構。在「港澳藥械通」的安排下,已在香港註冊並經廣東省藥監局審批的臨床急需藥物和醫療儀器,可以在內地指定醫療機構使用,加快大灣區醫療服務與香港乃至國際醫療服務水平接軌的步伐。
教育亦是香港將可扮演積極角色的一大板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於2014年成立,由香港中文大學指導授課、教學、校務管理等各項事宜,採用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標準,亦沿用其書院制傳統。2016年至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連續成為廣東省內院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在全國各地的受歡迎程度亦不斷提高。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明年9月將於南沙正式開學,還有港大、城大、理大、都大四所香港本地大學,均已經與內地政府簽署協議或合作備忘錄以建立分校或內地校區。這意味着在未來數年的時間,包括現有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大灣區內地城市將有7所本地大學進駐,分布於深圳、廣州、珠海、東莞、肇慶共5個城市。
然而大灣區的發展依然有很大想像空間,「香港味」並不停留在僅僅是一間學校或醫院,甚至可以延伸到城市規劃和社區設計。
筆者為成員之一的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諮委會)就南沙注入香港元素下了不少工夫,亦取得相當重要的成果。自今年4月成立起,諮委會港方代表就廣州南沙建立「港式社區」多次與內地政府會面,商討規劃細節並提出不少優化意見。
狹隘思維致錯失機遇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位於廣州慶盛高鐵站以北,沿江而建。諮委會提出為大學南面一帶社區注入港式規劃元素,包括提高區內的可步行性、提升商業用地比例、優化社區空間感和自然環境等。
諮委會亦在南沙區積極推廣香港的規劃標準和準則,務求在遵守國家相關法規和使用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將對標國際的香港標準、符合港式生活要求的設計理念帶到南沙,既為港人到內地發展打造有「港味」的社區,又能協助內地提升其國際化水平,有利吸引外商落戶南沙。
作為諮委會規劃小組成員之一的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李建華為南沙區發展港式社區提供意見,他於上周的《「出發廣州,飛躍南沙」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論壇》上指出,香港與內地的規劃設計人員在理念和技術上的交流合作,能夠「優勢互補」。
香港土地資源緊絀、人口密集,但正因如此,造就出香港城市規劃經驗可供內地借鑑的一些設計特色。例如混合用途發展的土地(mixed land use & zoning)、公共運輸引導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以行人天橋連接不同樓宇和設施的易行城市(walkable city)理念等。將港式規劃推廣至南沙,不但可以幫助南沙提升建設水平,亦可以為香港人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尋找新的機遇,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良好平台。
筆者幾個月前出席一個論壇,有一個年輕與會者表示,看不到香港人在大灣區內有很大機遇,反而認為香港與內地有關的最大機遇只是「香港應與內地保持區隔,就可以做內地做不到的事」。這種狹隘的思維正是因為部分香港青年對內地缺乏了解,未能看見內地廣闊幅員所帶來的機遇。
融入國家大局發揮優勢
國家正在以「不等人」的速度飛快進步;而香港無論是否選擇與內地合作,均不會阻礙國家的發展,同時,與內地區隔亦無法提升香港的地位和影響力。部分香港人對自己過分自信,以「皇帝女唔憂嫁」的心態對待國家發展;殊不知中國實際上是歐美佳麗都想「投懷送抱(爭取合作機會)」的「金龜婿」。若然香港仍然自抬身價做「高竇貓」,只會因夜郎自大而錯失良機。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國家對香港的期望,也是香港可以通過「一國兩制」發揮自己、展示我們獨一無二的優勢的重要方向。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新形勢,香港需要盡快向國家及世界展示自己的價值,當中包括進一步提升我們在傳統行業領域的優勢,例如金融業、專業服務等,但更重要的是思維上的創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comfort zone),主動進入大灣區,積極爭取參與大灣區的各種建設,把握香港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機遇。
根據2021年7月全國七普數據,粵港澳大灣區坐擁8600萬人口,接近香港的12倍,人口之密集、消費之潛力、產業之迭新、資本之活力、發展的空間及機遇等,不勝枚舉,GDP達到11.4萬億元人民幣(17000億美元),並持續增長。在佔全國0.6%的這片土地上,創造的經濟成果接近全國GDP的12%,有「中國第一灣」的美譽;若以經濟體看待,則超過南韓或加拿大,排在全球第九。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3個地方將為深化粵港澳合作及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所服務。
中央已為香港的未來發展「鋪橋搭路」,劃出特定區域支持港澳發展。在這前提下,香港不應將自己局限在1100平方公里的小範圍之內,需要更多的往外看,通過助力大灣區建設,抓緊自己的機遇,莫錯過國家的發展快車。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1年10月27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你的光榮,我的榮耀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