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工聯會勞工界立法會議員郭偉強
早前有報道指大專畢業生月薪仍低見8000元,有人力顧問指作為職場新人,起薪點叫價1.5萬至1.6萬元,又經常轉工,建議青年人先裝備好自己,學好溝通。有關新聞出街後,引起網民一番熱論。有說薪酬仍低見8000元,與大專學歷氾濫有關,也有指生活開銷極多,叫價1.5萬元是無可厚非。
職場入職薪酬,與供求定律有關,筆者一定不贊成這與大專學歷氾濫有關。因為所有地區都走向知識型社會發展,香港現時資助大學入學率也只是有四分一,自資副學士及學士學位課程填補了部分不足,大專教育普及化,是大勢所趨。按政府統計處2014年3月發表2013年收入與工時調查報告,15至24歲的年輕人工資中位數是1萬元,較前一年度9500元,上升5.2%。按目前工資中位數是14,100元。大專畢業生入職領取8000元,相信是少數。
筆者在十多年前,也是職場新人,當時起薪點也是8000元。多年的通脹後,相信僱主現在要招攬合適的畢業生人才,薪酬金額也必然具有競爭性。不過,筆者倒是相信,薪酬不應是畢業生唯一的考慮,不是要拿到1.5萬元才夠體面。要考慮的因素應是多元的,包括工作環境、發展前景、工種是否與自己專長配合、職場是否包容創意思維、是否有利於建立人脈網絡及累積經驗等等。
擁有大專或大學畢業學歷,在知識型社會來說,只是一張入場券,透過工作歷練及經驗的累積,學習職場上應有的溝通及工作技能,這才是個人寶貴的資產。要多問一問自己可為這崗位認真地付出多少,貢獻多少,而不是第一步就拘泥於別人給予你什麼,你獲得的收成又有多少。在現今比較公平的職場環境下,我們仍然相信能力與回報是成正比的。況且,競爭是長期的,個人的競爭力也在於吸收經驗的能力。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2015年3月11日
原圖:互聯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