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光復行動」愈演愈烈,由圍罵發展至圍毆,不分老弱婦孺、遊客或水貨客、港人或內地人,凡拖篋者均一網打盡,寧枉毋縱。事件鮮有地遭全城譴責,不分左、中、右均予以口諸筆伐,市民對暴力行為感到憤怒和震驚之餘,亦齒冷組織者卸責時的虛偽。
事後,那些平日極度鄙夷語言偽術的人,卻赤裸裸地向市民展示什麼才叫真正的語言偽術。有份發起「光復行動」的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黃台仰在電台節目中迫不及待與事件劃清界線,先是強調事發當天自己不在現場,否認事件由他們發起,卻又承認組織曾多次到事發的巴士站踩場;行動移師尖沙咀時,他根本就是走在最前面引領。
更令人瞠目的是,他認為這次行為雖然有不對之處,卻也不至於要受全社會譴責;矛頭直指傳媒報道不全面,市民不了解來龍去脈,受了矇騙。示威者投訴傳媒不公,似乎這還是頭一遭。
此外,激進泛民議員陳偉業在發聲明對事件感到遺憾之餘,對「出現這個現象」表示遺憾,認為如今導致社會撕裂,政府須要負上最大責任。
論調與熱血公民成員兼理工大學教師鄭松泰博士所說的「因水貨客示威是官逼民反」,如出一轍。陳議員把推倒老人家、罵哭小女孩、踢翻貨物、店內搗亂等等暴力行為,輕輕說成「出現這個現象」,不是徹頭徹尾的語言偽術又是什麼?難怪有市民質問他教育下一代時,有否為他們解釋暴力的標準。
「光復行動」加劇,禍延多區,首當其衝的是當地居民,店舖須要關門,居民日常生活受阻,諷刺地這卻是「行動」本來要爭取的目標。姑且不論「反水貨」的行動是否有據,但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確是事實。
為爭取公義而發起社會運動,原是堂堂正正之舉,大原則是向社會闡釋其理念和論述,以取得市民大眾的了解和支持;發起運動者必須出於至誠,以真摯的心去開拓前路。巧取豪奪,遇事卸責,只懂把罪責諉過政府,與粵語長片對白「都是社會的錯」何異。一次兩次的暴力事件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煽動事件者的虛偽。當整個社會都瀰漫虛偽之時,香港也萬劫不復,有沒有水貨客已不重要了。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3月13日
原圖:rthk, 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