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居房問題的嚴重性和香港差不多:年輕的一代買不起房子也負擔不起租金,這種強烈不滿情緒在各項反政府運動中顯露無遺,如果再得不到疏導,將會形成社會動亂的因素。
新上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把解決居住問題放在眾多政策的首位,是十分明智之舉。他將快公佈「居住憲章」,計劃興建五萬戶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使台北一百萬戶的人口之中,至少有百分之五的家庭可付出較低廉的租金來解決住房問題。柯市長說:居住權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在我們仍未能辦到人人都買得起房子時,起碼我們要做到人人租得起房。這確是真知灼見,令人肅然起敬。他的作風果斷,勇敢,大刀闊斧,如把這項仁政付諸實施,一定會得到社會有識之士的支持。由於這個計劃對市場可能引起波動,會遭遇到一些地產商的反對,和已擁有房產的小業主的顧慮。但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時,便知道利多於弊,值得推動,而且宜早不宜遲。
台北的建房計劃使我聯想起香港的居屋政策。如果把董建華當年提出的「八萬五」計劃付諸實施,今天香港房市的失控肯定不會變得這麼嚴重。這個計劃由於受到既得利益分子的反對,胎死腹中,董特首也為他的主張付出政治代價,黯然提早下台。
經歷過這個教訓之後,董特首的繼任人對香港既定的土地政策及其使用分配都避免觸動,唯恐稍有不慎便會引來政治衝擊。公屋因此停建超過十多年,供不應求的嚴重性可想而知,房價亦因此失控。香港形成兩個極端化的社會:擁房者與「無殼蝸牛」。他們之間的矛盾加劇:前者反對一切影響房市下滑的政策,後者則希望房價跌到谷底,使他們能夠買得起房。地產商財雄勢壯,呼風喚雨,能夠左右政府的土地政策。如何平衡來自四方八面的利益矛盾,政府仍想不出任何方法來。其實政府面對的難處何止這些:庫房主要來源是賣地獲得的巨額金錢,如果將既定之高地價政策推倒,政府龐大的行政費用又如何去解決呢?
走到今天,香港再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難以解決的問題埋藏在沙堆裡,讓它發酵發大,那樣做將會引來沒頂之災。新加坡的「組屋計劃」把房市分成兩部分:政府建造的廉價民居和市場自由供應的私人住宅;前者的購入和售出都受到嚴格管制,後者則完全由市場因素支配,形成兩種不同性質的房產。馬來西亞政府賣地附帶用地分配的條款,規定地產商必須提供定額的廉價屋給低收入戶,使他們買得起房子。有這麼多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鑑,香港難道不願向外取經嗎?
年輕人對政府的不滿,表面看來是因民主制度改革的進程不符合他們的理想而引起。這都是表徵,並非病源所在。貧富不均,對前途缺乏安全感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政府不能對症下藥和及時解決這些困擾他們的問題,街頭暴亂只有愈來愈頻,愈嚴重。
原圖:news.housefun.com.tw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