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民調必須尊重事實
質疑民調必須尊重事實

一位自稱是公開大學電腦學系副教授的李德成先生上周在報章撰文討論政改。對於李德成的文章,本人過去少有關注,香港以言論自由為核心價值,不同意見,都可各自表述,數目繁多,自無法逐一回應。但李文內容提及本人及其服務機構,也對日前經香港民意調查中心所進行的一項民調提出質疑。意見盡可各自表述,但客觀事實則不容扭曲。

李文所引述錯誤處處,為正視聽,不能不嚴辭駁斥。

民建聯所發布的政改民調報告,內容已經詳細交代委託調查的機構、調查方法,以及問卷措辭,李文開首就指調查抽樣中長者人數偏多,佔了整體的四成。李德成以專家口脗,指香港人口中只有13.3%是長者,並指年齡和政治取向有密切關係,長者的人數過分代表必然扭曲結果。

民調數字早經加權處理

李德成指這種「長者」過分代表的抽樣會影響結果是人所共知,既是人所共知,我們的專業工作人員,當然不會不知。翻看民建聯的新聞公布稿,當中並無使用長者的用語。但李德成指明佔抽樣人數四成,翻看公布的附錄,佔抽樣四成的應該指60歲或以上的人士。而附錄中有兩直行數字,一行是各年齡組別的人數,也就是李德成引述四成那一直行,而右面有另一直行,清楚列明經加權的數字,60歲或以上佔兩成半。而調查所有結果,都是經過加權處理,所以李德成所引述的四成,只是調查的中間一個過程,調查為求透明交代,所以把加權經過清楚列明。而加權這個程序,是電話訪問調查的一個必然程序。因為在家可以接受訪問的市民,實際上平均年齡較大,就算完全隨機,也無法圓滿解決,所以最後按政府公布人口資料中各年齡組別依比例調整。按最新政府公布的年齡組別分佈,60歲或以上佔總人口的兩成一左右,但調查只針對18歲或以上的人士,剔除18歲以下的人口,60歲或以上就佔兩成半,也就是公布附錄內經過加權的數字。

民調所有結果,60歲或以上的回應,都是經加權處理,權數由四成一下調到加權後的兩成半(見表)。但李德成就只是看一行而不看另一行,用意何在,居心何在?杜甫詩有名句謂「天涯若比鄰」,但對李德成而言,就是「比鄰若天涯」了!

抑或李德成根本沒有看過報告原文,只是道聽塗說,就下筆評論!

而李德成文中,直指長者人口只有13.3%,除非李德成玩移形換影的把戲,把文中「長者」前後作完全不同的解釋,否則沿用60歲或以上這李德成自己所作的定義,李用什麼方法去計出13.3%這個數字來?

一切討論,都要有誠信,有操守,尊重事實,尤其掛着學術銜頭的人,因為影響不止是自己一人,還代表了那學術機構的水平!

自圓其說難免要付出代價

以上的事實,其實不證自明,大家看看民建聯公布的附錄兩行數字,看看人口資料,不必用計算機,心算也可以算得出來,孰以致之,就留回李德成自己解釋。至於李文的後半段,指議員只向自己的支持者負責。換句話說,泛民的議員只須向支持泛民的市民負責,並且按民建聯民調中的一堆數字加減堆砌一番。長話短說,化繁為簡,李德成的論點,就是在2012年投票支持泛民的五成半選民中,仍然有過半數是反對政改的,所以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下,泛民主派的議員仍然應該否決以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為基礎的政改方案!

相比李文開始引用調查數字,李德成這段解說,是比較高明,就算你不贊同,也無法一口否定。但如果看過本人在本欄過去的撰文,尤其是〈量不是泛民,質也不是泛民〉的一篇,就可以一眼看穿李德成推論的破綻。在2012年支持泛民那五成半的選民,也就是大約100萬人,不是一個受制約於少數服從多數的群體,他們是100萬個向自己負責,可以運用自由意志去投票的個體。在選舉投票中,選民就是主,他們可以投給泛民,也可以不投給泛民。他們這100萬人,是100萬個腦袋,不能像泛民那27個議員話綑綁就綑綁。這100萬人中,假如有30萬人支持通過政改,並不會因為另外70萬人反對就跟着反對,他們可以有別的選擇,其中一個選擇就是在2017年換馬。如果泛民丟失10個百分點的選票,而總數只有四成半的選票,他們還可以取得多少議席,就算李德成不會算,泛民自己也會算。所以李德成那套推論和解說,不是不能用,起碼可以用來遮擋一下,用來自圓其說,但卻可能要在選舉中付出無情和沉重的代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5年3月11日

原圖:互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