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團體如何為社會「去激進化」?
宗教團體如何為社會「去激進化」?

筆者最近有幸參與香港六大宗教一個座談會,席間談及本地的「激進化」問題,以及宗教的社會功能。有與會者提到,其宗教有三個主要角色(筆者認為大部分宗教都有),分別是先知(prophet)、僕人(servant)和祭師(priest),當中尤其是「先知」和「僕人」的兩個層面,對其信眾的精神建設以及對社會的管治有莫大關係。


對一般市民百姓而言,感受最深的定然是香港各宗教團體提供的社會服務,亦即「僕人」的角色。自開埠以來,宗教團體在本地慈善事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奠定了香港社會服務行業的基礎。聖公會早在1850年已在香港設立孤兒院;英華書院、聖保羅書院等西式教育學校(相對於當時中國的私塾)亦由當時的宗教團體創辦。一直到1958年成立社會福利署之前,港英殖民政府少有參與社會福利和救濟工作,宗教團體主要通過海外慈善機構的募捐為本地居民提供糧食、物資甚至住屋的援助。筆者孩童時亦受惠於該等捐助的物資。


「先知」的警世與教化


隨着社會發展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問題和需要,宗教團體提供的服務也逐步多元化、規模逐漸擴大。六七十年代起香港社會轉型加劇,「街童」問題、青少年問題、難民問題、公共衞生問題、老齡人口增多等問題逐漸浮上水面,政府開始建立一套更為完整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體系,而眾多非政府組織(包括宗教團體在內)則成為政府重要的合作夥伴,作為社區服務、家庭服務、兒童及青年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多年來,不少宗教團體在香港已具有厚實的基礎。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惠及兒童、青年、長者,以及社會各界有需要的階層和人士,因此,不少的宗教團體不僅在其信眾群體內,在社會上亦有一定的地位和號召力量。


這亦過渡到宗教團體的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先知」。不同宗教信仰對「先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筆者沒有信奉任何宗教,無意比較和評論個別宗教。而根據個人觀察,大部分宗教都嘗試通過其教義向信徒灌輸正面的價值觀,建設信眾的精神力量,以道德價值感召他人,並達到導人向善的效果。這就是「先知」的一種「警世、教化」作用。


這與中華文化傳統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發展社會核心價值、確保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一環。中國古老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智、信的倫理傳統,放諸現代社會,實際上是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誠信、道義等美德的基本要求。類似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仁愛精神,相信是沒有任何宗教和道德文化會排斥的精神思想,而宗教團體正正能夠協助推廣社會所需要的一些基礎價值觀念。


但宗教並非在任何時候都必然能夠為社會起着正面的作用。世界上有不少大型衝突與教派之間的矛盾有關,歐洲史上著名的「十字軍東征」持續近200年,加劇中東伊斯蘭世界和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對立。踏入二十一世紀,極少數極端伊斯蘭勢力通過恐怖主義的方式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教義,破壞中東、歐洲、亞洲各國的和平和穩定。


在香港,幸運的是,各個宗教及其教派多年來都能和平共處,充分溝通。殖民者為香港帶來天主教、基督教,而殖民政府調配英屬印度人員負責治安亦為香港引進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宗教,加上在華夏源遠流長的歷史中,一直存在的佛教、道教、孔教等傳統信仰,香港可能是世界上最多宗教聚集,而各教派及其各自信眾又能和平共處、相互尊重的地方。


《基本法》列明香港居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亦對宗教團體的活動提供明確的法律保障,是出於對本地宗教團體的信任,希望本地宗教團體(不論其教義起源)能推動社會正面發展。然而,若然有人別有用心地利用宗教團體為平台,鼓吹暴力、煽動仇恨,則會為社會帶來嚴重禍害。


少數組織曾煽動仇恨


2019年黑暴期間,香港六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孔教、回教、基督教、道教)領袖於10月2日 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暴力行為,呼籲各方冷靜,願大眾以和平、理性、慈悲、仁愛等化解矛盾,重建香港。但大家可見,當時社會的暴力問題並沒有因此而消停,更有小部分宗教組織甚至在明在暗煽動仇恨、美化暴力。


2019年成立的「香港教牧網絡(已解散)」在反修例運動時期通過「祈禱會」等活動美化部分示威人士的暴力行為、抹黑警方執法,在社交媒體上將《國歌法》惡意描述為「剝奪香港人思想、言論、出版、創作自由」的法例。2014年成立的「好鄰舍北區教會」,於2016年註冊成為認可的免稅慈善團體,惟2019年黑暴期間,卻通過眾籌平台涉嫌「洗黑錢」,亦以來歷不明的資金支援「抗爭者」,最終其戶口被凍結、董事被通緝並「流亡」海外。


任何社會力量(包括宗教團體在內)若然放任不管,很容易對社會造成深遠影響。2019年反修例引起黑暴動亂,幸得中央迅速制定及落實《港區國安法》,一批搞事分子「樹倒猢猻散」,但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香港已有國安法這支「定海神針」,我們還有大量的青年工作、社區工作需要跟進。社會需要注意宗教團體等非政府組織在提供公眾教育和學校教育服務的時候,是否做到兩件事。


教導價值觀避走極端


第一,正面、合法、不偏不倚地舉辦學校教育課程。尤其是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教師或傳道者的價值觀、處世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小朋友的大腦都是「海綿」,無論是知識還是思想價值都會「照單全收」。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一些激進、仇恨或暴力思想所滲透,或者對社會或事情有先入為主的偏頗,成長後 再要糾正將會十分棘手。


第二,客觀、溫和,並提倡尊重社會上其他持份者(包括其他宗教團體)的價值觀。某些宗教的「排他性」較強,特別在某些「政教合一」的國家和地區,部分「極端信仰者」可能對社會上其他宗教欠缺尊重和包容。自由、多元、包容是香港社會多年來的核心價值,也是推動社會正向、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各個在港的宗教團體必須認同並實踐這個理念,在宣揚自己的教義的同時,也尊重其他教派、社會團體和持份者的不同信仰及信念。


宗教團體過去為香港作出的建樹良多,涵蓋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各個方面,對引導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亦有重要作用。筆者由衷希望香港各宗教團體能持續發揮其社會角色,尤其在青年工作、價值觀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多下工夫,在維持其高質素的社會服務之外,亦引導香港社會走一條正確的道路,助力社會避免走「激進化」、「極端化」的歪路。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1年09月29日


原圖:「香港教牧網絡」社交網站、星島日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9
好正
2
心心眼
1
好好笑
2
令人傷心
2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 acp4711@yahoo.com.hk
    acp4711@yahoo.com.hk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good
    • +85290****11
      +85290****11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宗教歸宗教, 政治歸政治。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