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學研社成員文瑜
土地可謂香港最緊缺的資源,也正因為此,所以各行各業都以各種理由希望得到更多土地。回歸初期特區曾經提出數碼港項目,圈了不少土地,但最終數碼科技未見騰飛,卻建起了豪宅項目貝沙灣。最近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接受傳媒訪問時,也訴說他擔心的不是資金及人才問題,而是土地問題。
首先,科技園真的缺地嗎?政府近年已經投入逾千億元發展創新科技,科技園是最大受益者之一,75公頃的將軍澳工業邨、67公頃的元朗工業邨以及75公頃的大埔工業邨都由科技園管理,另外又有一幅毗鄰元朗工業邨的15公頃土地正研究預留擴建,蓮塘/香園圍口岸附近也預留56公頃土地作工業邨用途。不僅如此,科技園早前更與深圳方面簽署框架協議,落實發展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如此多發展項目在手,還喊缺地?發展創科,未必是土地越多越好,營運質素往往更為重要。
其次,香港現狀是科技不足大於土地不足。政府交給科技園管理的三個工業邨,雖然號稱出租率逾9成,但很多都是沿襲過去的低技術工業用途。多的不說,就連長期反中亂港,不久前才偃旗息鼓、黎智英旗下的壹傳媒,壹傳媒大樓及印刷廠房也身處將軍澳工業邨內,難道這也屬於高新技術?這分明是行將被淘汰的老舊印刷業。大家只要去三條工業邨看看,內裡又有多少是高新技術呢?恐怕未來數年,舊工業再不大大提升至高科技層面,勢被淘汰而釋出空間。所以科技園當務之急是應該集中精力去更新、升級這三個工業邨的租戶才對。
再者,香港的優勢在於科研而非製造,關鍵需求是人才而非土地。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本身也有不錯的科研實力,但要論製造能力,香港無法與土地、人力成本低廉,擁有完整產業鏈的珠三角地區相比。因此,要充分發揮大灣區優勢,香港與內地也應該是一種「前科研後製造」的關係,香港要憑藉其金融中心和簡單低稅制的優勢,匯聚資金和人才在香港做好科研,然後在內地落實科研、推進製造。如果靠香港多撥幾十公頃土地來發展新式工廠,恐怕有點兒捉錯用神,也沒有發揮好大灣區的合力優勢。
香港回歸24載,從早年的數碼港牽頭,到如今的創新科技中心,關鍵都在於未能聚集科技人才,到最後圈的地再多也發展不起來,兜兜轉轉,難道要要依靠金融、服務業等「老本」?這肯定不是大家樂見的。
作為掌握本港創科發展最大資源的科技園領導,又是新上任的工業總會主席,查先生間接開腔向政府要求增加工業邨用地,本來就存在身份衝突。無獨有偶,當年就是「超人」之子有份搞數碼港,結果數碼科技變成豪宅項目;今天由查主席這位「超人」外甥掌管科技園,土地的最終用途又會如何呢?與其圈更多土地,倒不如善用科技,推進免檢疫通關和大灣區一體化等,便利香港引進人才,才能令科技發展水到渠成。
原圖:中新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acp4711@yahoo.com.hk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