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新界青年聯會副主席崔景恒
早前香港漁民團體聯會與國家農業農村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中聯辦及特區政府進行視像會議,由國家農業農村部解讀十四五規劃下,以及港澳流動漁船漁民管理規定的相關惠港惠漁政策。包括:鼓勵和支援流動漁民從事水產養殖、休閒漁業、有條件地容許港籍漁船轉換為流動漁船,以及初步商定將港澳流動漁船納入補貼範圍等等。近年香港漁業面對不少難題,當中包括南海漁業資源減少和香港土地發展壓力,疫情下的防疫措施更進一步推高漁民生產成本,意興闌珊下聽聞到上述大政策,也重燃不少漁民青年轉產轉業的雄心壯志,不過轉產轉業是說易行難之事,特區政府能否居中推上漁民一把,還是袖手旁觀,絕對是持續發展的成敗關鍵。
現時香港大概有6,000多條漁船,以及900多個海魚養殖戶,雖有一定規模卻以個體戶為主。個體戶的難點在於轉型的機會成本大增,縱使數個有志的漁民聚在一起,他們也難有充足資金及能力承接一些大項目,也因不擅於寫報告而難以受惠於政府一視同仁地嚴謹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若說難以轉型把握大機遇,那麼小轉型呢?以休閒漁業為例,現時的休閒魚排由於在353章的《海魚養殖條例》規管之下,必須在經營休閒漁業之餘一同經營養魚,而且又禁止明火煮食,讓業務只能以「乾哽白麵包」的模式經營。這些過時條例讓漁民縱有轉型的勇氣及創意,卻大多在光陰飛逝下被慢慢磨滅。
就此,經過多年來的探索,不少業界人士均認同只有「集約化」才是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特區政府其實也有在協助漁民「集約化」一事作出貢獻,例如曾資助漁民組建公司參與惠州產業園的項目,但零星的支持充其量是不錯的先導計劃,要推動整個行業持續發展卻仍非常不足。在此,不少業界人士也建議政府應參考日本JA全農,或香港科技園公司的做法,由政府資助成立行業的相關發展管理局,讓一個有實力而具公信力的組織可承接一些大項目,為行業提供不同機遇及就業崗位供行業升級轉型;其次,特區政府應在升級轉型一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協助行業爭取及把握更多國家機遇;而特區政府能主動作為的事則更多,包括在現時土地發展中覓地予漁農業升級轉型,並透過現時香港在愛國者治港下由亂及治,完善選舉制度的良機,盡快修例為業界拆牆鬆綁,讓更多在外國或內地本應理所當然的行業運作模式,可在香港實踐。
在外國和內地,漁業一直是一個必不可少和能賺錢的行業,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曾指︰「本港的漁農業只要朝現代化、多元和可持續方向發展,迎合市場對優質食品的需求,大有可為。」既然香港本身有其優勢,又適逢國家機遇珠玉在前,特區政府應更積極作為,多管齊下善用包括漁農業在內的各項產業優勢,解決香港產業過份單一的問題。讓香港在百業興旺下明天會更好。
原圖: 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acp4711@yahoo.com.hk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