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握改革地區管治模式的時機
要把握改革地區管治模式的時機

本文作者為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林偉文


香港多年來的地區管治工作,一直為人詬病。不論是港英政府的,還是特區政府的,都被外間批評政策不到位。官員對地區的需求敏感度不足,未能做到父母官,為民請命。最嚴重的莫過於政府部門之間互相推卸責任,各自為政,部門官員經常存有「事不關己,不要多理」、「多一事不如小一事」的心態辦事,那怎樣做好地方管理?


有見及此,地方工作有必要進行大幅度改革,才能扭轉這個困局。近期區議會的停擺,可以給予特區政府的思考機會,如何做好地區施政。筆者認為,政府須要一改港英政府遺留下來的「社區管理」模式,改變成中國近年興起的「社區治理」模式。


雖然「社區管理」和「社區治理」只差一字,但其內容和意義已經有很大分別。「社區管理」是政府部門按照某種特定的秩序和目標,有計劃地約束官員的行為,避免造成權責不清。每個部門有自己一套的內部守則,公職人員都必須遵守,不能做出「越界」行為。其優點就是部門主於管理及計劃未來的預算。


然而,這種管理模式養成官員「按本子辦事」陋習,花時間在解釋職權範圍,而不是解決眼前問題。由於官員須要嚴守內部守則,就出現缺乏靈活性,應變能力下降。當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反應慢幾拍,同時,他們亦擔心因處理失誤而問責,往往表現畏首畏尾。


相反,「社區治理」就是指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及當區非牟利組織的合作,通過不同形式的合作、協調,以當區居民的福祉為依歸。其優點是明白居民的需要,透過與當區的社區組織、非牟利組織的配合,即時達到居民的要求。同時,官員經常處理多個部門、單位的協調工作,當遇到重大事情的發生,都會從容不迫解決問題。然而,其缺點是難於計算成本和人手的安排。


筆者分享在「社區管理」模式下,服務地區時所遇到的經歷。在某街道旁擺放了多袋垃圾,理應食環署清潔工清理的。但垃圾過了兩天仍依舊在此,沒有人處理。筆者致電食環署,署方職員花了很多時間在解釋管轄範圍,不是食環署負責。筆者又向路政署查詢,答案就是署方沒有清理垃圾的職能,沒有權力執行。筆者更致電地政署,地政署職員回覆簡潔清晰,就是只負責管理土地相關事宜,沒有清理垃圾職能。


以上個案,不是問責官員經常掛在嘴邊的個別例子,而是典型「社區管理」的案例。個案反映各部門各自為政,先將權責釐清,而不是處理問題。


相反,筆者所強調的「社區治理」,就是指區議會小選區邊界架構下,每兩至三個選區成立一個對外單位,以「前台」來收集居民的意見、投訴,職員即時在「後台」協調相關部門來處理有關問題。若果政府部門未能足夠資源來解決,可以借助外間的居民組織、非牟利團體的力量來處理,好像去年油麻地所發生的大火,導致多位南亞裔人士燒死。政府部門需要協助各方支援,處理火災後的善後工作。筆者強調,若果這個對外單位在每區都實施,可以真正解決區內的大小事務,當區居民就不會經常受到災害的威脅。


最後,負責該單位的官員必須是「入世未深」的,因為他們未真正與內部守則「合二為一」,他們仍有幹勁和熱誠來協助居民解決困難。假若政府仍用上「入世已深」的官員,由於他們已接受了內部守則的「訓練」,突如其來需要他們改變行為模式,可以想像是十分困難的。就算要求他們改變,他們都會用傳統的想法來執行新政策,新瓶舊酒,始終起不到應有的功效。筆者認為,特區政府須要痛定思痛,要有改革的決心,地區施政才能達至「良政善治」的境界。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2
好正
3
心心眼
2
好好笑
2
令人傷心
1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 acp4711@yahoo.com.hk
    acp4711@yahoo.com.hk
    3年前
    0 回應 檢舉
    good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