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鬥爭殃及「創科局」
中外鬥爭殃及「創科局」

本文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黃錦輝


創新及科技局的撥款動議在反對派議員的「拉布」阻撓下,最終無法順利趕及在本年度立法會財委會會期內進行投票。政府無奈只好計畫捲土重來,向立法會再次申請設局。這樣的一來一回,浪費了不少社會的資源,市民的血汗。這一場政、官鬥爭真的損人不利己,不止導致雙方關係破裂,更嚴重影響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

內地城市競爭力直逼港

事實上香港的經濟發展於近十年間持續下滑,相反新加坡及日本等亞洲鄰近國家的經濟增長強勁,全球競爭力亦紛紛超越香港。不但如此,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內地城市的競爭力也直逼香港。這些經濟體之所以有如此的驕人成就,毫無疑問是歸功於當地政府不斷求變的精神。加上他們之間存在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十分重視創新科技發展,或許他們早已深知創新科技是求變的最有效催化器。香港的立法會議員都是知識分子,相信他們都應很明白以上的道理,那麼為甚麼他們仍不惜代價誓把創科局撥款拖垮呢?這行為極度反智,對香港百害而無一利。反對派議員提出了不少理由,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

● 議員對「創科局」 建議書提出一些質詢,卻得不到政府適當的回應;

● 議員指「創科局」的架構過分精簡,與其他政策局(例如「運輸及房屋局」)相比屬小巫見大巫,質疑政府為何必須另設新局;

● 本屆政府的任期所餘無幾,議員質疑設局的逼切性。俗語所謂「多隻香爐多隻鬼」,議員認為政府倒不如集中火力先處理現存的棘手問題(例如政改)才另起爐灶;

● 議員指責政府有意安插「梁粉」擔任局長,藉此加強梁振英在政府的勢力。

疑外國勢力從中作梗

儘管不同政府官員曾經在不同場合及媒體均解釋過,可是反對派議員卻充耳不聞。由此看來他們所持的理由只是藉口,真正的目的是打擊梁振英政府的威信而已。有美國華人政治學者認為事件並非表面看來那麼簡單,背後可能有外國勢力從中作梗,目的是企圖破壞「一國兩制 」,影響中國。香港不幸成為這場國際級「代理戰」(proxy war)的戰場,而香港政府及反對派團體分別可被視為中國及外國勢力的「代理兵團」。

《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情報的重要性,孫子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說法尤其適用於「摩登戰爭」,意思是有效掌握資訊科技必會增加參戰者的勝算。當兩軍對峙時,雙方必然會爭奪互聯網絡、社交網絡等控制權。首先,控制者能利用資訊科技平台去統籌作戰資源及調兵遣將。例如,在「雨傘行動」期間,組織團體善用「雲端管理服務」去實時監督「佔鐘」、「佔旺」等各區戰況,在有需要時立刻補充資源。另外,知彼者能洞察敵方的行軍對策,這無疑是致勝之道。正因如此,美國情報局前技術員斯諾登揭發美國自二千年底已廣泛利用網絡在全球進行竊聽,盜取各國資訊。再者,控制方可以利用網絡散播謠言,通過混淆視聽的方法擾亂敵方軍心。此技巧在「佔中」行動期間發揮得淋漓盡致,成效有目共睹。

最終受害者是市民

從以上《孫子兵法》角度看來,反對派團體大有原因去阻撓政府成立「創科局」。資訊科技的管理本就是「創科局」的管轄範圍之內。政府希望盡快設局,進一步提升香港資訊科技效能,推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香港長遠發展。可是反對派團體似乎把「創科局」視作為官方控制資訊的大本營,覺得新局會嚴重阻礙他們推行不同類型的激烈抗爭活動。因此他們一直以來「扭盡六壬」,極力反對政府,堅持「撤」局。但無論如何,不管這場「代理戰」到底誰勝誰負,最令筆者感到可惜的是戰爭最終的受害者永遠都是無辜的(香港)市民。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5年3月6日

原圖:互聯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