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零售業派發本年度的首份成績表,但卻是慘不忍睹。1月份的總銷貨價值為466億元,按年下跌14.6%,遠差過市場估計的跌4.5%,亦為2003年4月沙士疫情以來最差的表現。從珠寶鐘表等奢侈品、耐用消費品,到超級市場貨品、服裝等均下跌13%至44%不等,昭示「購物天堂」的黃金年代告終,業界更擔憂零售業陷入寒冬,或出現裁員倒閉潮。
零售業寒流進襲
2003年,受沙士疫情衝擊,香港零售業深陷低谷,4月份的零售按年跌幅高達15.2%。其後當局開放自由行,零售業自此年年報喜,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也逆市上升。不過,「寒流」自去年起開始進襲,而且是一瀉如注。去年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同比減少0.2%,是11年來首跌,而去年12月亦錄得3.9%的跌幅;殊不知,今年1月更進一步暴跌14.6%!
為什麼?業界和專家總結出內內外外的多個病因。在外部因素方面,主要在於內地經濟放緩,以及雷厲風行地反貪禁奢,令作為消費主力的高端「內地買家」失蹤;加上歐日等地的幣值下降,香港長期依仗價格優勢遽失,客源流失自難避免。放眼未來,隨著內地自貿區的建成和發展,既逐步降低商品的銷售成本,增加進口產品的種類,連同邊界商貿城落實,香港的自由港優勢將全面淡退,「內地買家」勢將大幅萎縮,香港零售業更為不堪。
在內部問題方面,零售業的急速發展,大幅推高「黃金地段」的店舖租金,而這亦迫令業界轉向高檔或奢侈商品集中,由此進一步推高旺區租金,形成一個惡性的滾雪球效應,經營成本失控高漲,一旦市道逆轉,存活能力成疑。政府雖早已洞悉這趨勢,並且力倡調整旅遊消費形態,吸引更多高端客和海外客,可惜至今仍未見效,因而在面對內地客消費模式轉變時,變得被動,甚至束手無策。
兩地須緊密合作
本來,個別行業的榮衰起跌,都是市場變化的常態,雖感可惜,但無須介懷。然而,「購物天堂」被壓垮,並非純粹的市場因素,最後的一根稻草,就是自殺式的政治內耗。伴隨持續升溫趨亂的政爭惡鬥,是無法無天的佔領行動,以及不知天高地厚的反水貨客、反自由行運動。須指出,不單是內地遊客,海外遊客也受影響。在去年11、12月,澳洲、意大利等地對香港發出旅遊警示,香港努力吸引的海外客入境人數即時下跌了近半成。
香港目前仍是內地出境遊第一大目的地,但當旅遊購物的選擇越來越多時,香港如何延續旅遊業、零售業的繁榮值得思考。畢竟,旅遊零售業是香港經濟的支柱,20多萬人賴以為生,尚未計及其他的相關行業,我們還能輕率地排拒「內地消費」嗎?
警號已經響起,希望大家能清醒地認清事實,就是香港的經濟與內地相關互存,只有雙方更緊密的融合,香港經濟才有發展的出路。
原文轉載自《香港商報》2015年3月6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