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辣招成效待檢討
樓市辣招成效待檢討

本文作者為梁浩然

為了穩定住宅物業市場,遏止投機活動,政府過去數年曾先後推出多項穩定樓市的需求管理措施,包括2010年推出了額外印花稅、2012年推出了買家印花稅,以及2013年推出了雙倍從價印花稅。最近,又進一步加推限制按揭比率的措施,希望能有助穩定樓市。政府每次下退燒藥,無可否認能有效地壓抑短期投機炒賣活動,為過熱的樓市降溫,但成效卻是短暫的,一旦市場上拆解了措施內容,藥效很快便被市民的理性預期所抵銷,樓市繼續發燒。先不預測新一輪措施能多有效,但觀察往績,過去數年的需求管理措施對壓抑樓價沒有大成效,原因並不是政府措施出現大問題,而是歸根究柢住宅用地供應緊絀及超低息環境的的情況,根本沒有得到改變。

與市民負擔能力脫節

過去數年樓價屢創新高,是全民皆知的現象,若科學地看證據,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最新統計,2014年底私人住宅所有類別(All Classes)單位的售價指數為277.6,創了歷史新高的,對比1997年樓市最高峰時的172.9,還要高出超過六成。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面積430平方呎以下的小型單位,售價指數由初的 248.8升至2014年底的303.2,兩年間升幅超過兩成。

住宅的現售價水平,其實已漸漸與市民的負擔能力脫節。假設有一位市民的收入剛好等於住戶入息中位數,若他購入一間面積480平方呎的單位,其按揭供款佔收入比率由2012年第三季約50% ,上升至2014年第四季的約58%。從上述的置業負擔比率變化,反映隨樓價上升,市民的置業負擔已大大增加。

料港人置業愈來愈難

在當前住宅土地資源供應緊絀的情況下,優先照顧香港居民是有必要的。政府在2012年推出的啟德發展區的兩幅「港人港地」住宅用地,目前雖未落成,但至少給予了市民明確信息,政府關心本地人需求。雖然政策受各方爭議,政府也暫時不再加推,但在量化寬鬆和低利率的情況下,樓市持續升溫是必然現象,加上政府收緊細價樓按揭比率,預計港人要置業只會愈來愈難。希望政府一方面壓抑投機性質和外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檢討需求管理措施的成效,調整供應主導的政策,有秩序地增加住宅供應,才能根本地解決供求失衡問題,避免免樓市過熱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轉載自《新報》 2015年3月6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