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陳克勤
特區政府任務繁重,除了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當前最主要的任務無疑就是人心回歸。過去在學校推行的通識科,以培育學生思辯能力和全人發展為目的,卻沒有國家民族觀念的培養,而所謂批判性思維則淪為盲目的批評。如今政府終於下決心進行改革,以公民及社會發展科取而代之,若加入更多關於祖國的歷史與發展的內容,將會使課程效果更加顯著。
培養國家民族意識不只限於課本,而應該在社會形成一種擁護國家民族的氛圍。正如香港基本法所說,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香港其中一段重要的歷史,就是抗日戰爭。這場戰爭充分說明了如果國家遭到外敵入侵,香港也不能倖免。即使當時香港是在港英管治下,但日軍並沒有特別看待香港,而是把佔領香港納入整個侵華戰略的其中一步棋。事實上,香港在未淪陷前一直向內地的抗日力量提供資源,當中包括飛機等先進武器,可見內地與香港唇齒相依。
日軍攻佔香港的主要目的,是要切斷香港對內地的支援,同時確保日軍海上補給線暢通。香港的抗戰史有其與內地戰事深刻互動的地方,也有其獨特的地方。當中最特殊的,就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敵後抗日武裝力量,即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沿着麥理浩徑和衛奕信徑走,都會有不少與東江縱隊相關的史蹟,包括著名的秘密大營救、烏蛟騰事件和營救克爾中尉事件的遺址。這些都是香港抗戰史最精彩和重要的部分,但一直以來官方鮮有提及,不僅學校課程中沒有介紹,就連正式的紀念地點也非常少,唯一與這段歷史相關的官方古蹟就是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至於其他的紀念活動都是由民間發起的,例如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就曾自資出版介紹抗日游擊隊在香港的事跡。但畢竟是民間發起,力量有限,若想讓更多香港市民認識這段歷史,一定要由政府牽頭,一方面積極研究將本地的抗日歷史納入課程,另一方面做好本地抗日史蹟的保育工作。
就以秘密大營救為例,當時香港剛剛淪陷,很多文化界人士身陷險境。東江縱隊動員了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去營救,秘密護送他們安全撤離香港,最終脫險的文化界人士約三百人,連同其家屬及其他人員共八百人。營救行動空前成功,乃艱苦的抗日戰爭中取得的一場另類的勝利。而當年營救行動中所經過的地方,有中環、上環、銅鑼灣、西貢、元朗,建議可以於相關的地點安裝展示牌,介紹這段歷史,讓遊人可以設身處地增進對這段歷史的了解;甚至可以開辦歷史展覽或博物館,展出抗戰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從社區開始全方位帶動學習歷史的風氣,讓市民對國家民族情懷有更深刻的體會。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21年09月08日
原圖:文匯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你的光榮,我的榮耀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