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浸會大學「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劃」以滾動電話調查,探討市民對接種疫苗的態度和意見。研究結果其中一個有趣解讀,是市民接種疫苗之意願跟本身參與社會事務(如選舉投票)的積極程度有關——分析結果顯示,有打算接種和考慮接種疫苗的受訪者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要比未打算接種者為高。
接下來應該如何進一步減低市民的疫苗猶豫?議員最常用的批評,是特區政府宣傳不足。然而調查顯示,有71.5%受訪者認為香港政府宣傳疫苗接種計劃屬於足夠,遠多於認為不足夠的27.6%(認為宣傳不太足夠的為20.9%,表示完全不足夠僅6.6%)。
目前商界及各類團體鼓勵市民接種疫苗的獎勵誘因又是否有效?56.2%受訪者認為吸引:當17.2%認為非常吸引,39%則認為有點吸引,反映吸引程度來到今天已經相對較弱。要留意仍有超過四成市民認為誘因不夠吸引(不太吸引與完全不吸引的比例分別是22.5%與19.5%)——考慮到有新樓盤、七人車、珠寶首飾及足金金牌等獎品,再加獎品作為誘因的邊際效用似乎只會遞減。學者補充,各個獎勵計劃的推出日期、細則、活動形式、參加者要求皆不盡相同,輿論對這些獎勵誘因的評價亦相對兩極化。
浸大研究團隊建議當局整合訊息,訂定具針對性的溝通說服策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減低市民的疫苗猶豫。既然市民覺得宣傳力度夠而又有各種誘因,下一步似乎只能靠已接種及準備接種的市民接力,藉他們對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去說服仍不願接種的一群,也就是喚起各界一齊推廣「接種新冠疫苗是個人對社會所應盡的責任」此一訊息。
按以上思路,美國總統拜登由上星期開始已調整其宣傳訊息,包括經常提到已打針者屬於smart的一群,並對質疑疫苗效用的人說:「看來你並不如我想像中聰明!」實質行動方面,新措施要求聯邦政府員工申報是否已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未接種的人在工作時必須戴上口罩,並強制定期檢測。
事實上,西方社會有愈來愈多商界領袖認同此公眾宣傳策略及相關措施,也就是不能單靠誘之以利,而必須在說之以理的基礎上再施加群眾壓力。
另外,亦有傳媒開始稱新一輪推廣手法為:以「疫苗信心」(vaccine confidence)抗衡疫苗猶豫,即強調接種疫苗乃社會主流共識——皆因我們應該相信科學,故此對疫苗的保護效能充滿信心,所以不打針的人才是不負責任。
例如被評為全紐約最好吃漢堡的Shake Shack連鎖店,其創辦人Danny Meyer最近便宣布,旗下全套服務餐廳(full-service restaurants)除了要求所有員工必須接種疫苗外,食客也要出示已完成接種疫苗的文件方可於室內用膳;而尚未接種疫苗的員工於45天內如不完成預約,便會被解僱。Meyer又預告,即將會要求集團內其他食肆也遵循這套規定。他呼籲其他企業以「只招待已打針人士」作為營運新標準,指社交距離限制在有疫苗供應的情況下,屬過時的抗疫措施。
原文轉載自《信報》2021年08月05日
原圖: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