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行動結束後,香港出現一片愁雲慘霧:反政府的運動會不會捲土重來?如果會,情況是否會更加失控?中央對香港的政策是否收緊了,一國兩制賦予港人治港的空間會否變得愈來愈小?李嘉誠等巨富對香港營商環境失去信心,正在密鑼緊鼓部署向外分散投資;人心浮動,移民潮似乎又再被挑起∙∙∙∙∙∙
凡此種種都會對香港產生負面的影響,必須及時制止。「佔中」事件表面看來似乎是青年人對現行的政治制度感到不滿而起,但真正原因並不止於此。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形成社會極度分化;當向上流動出現重重障礙時,社會必然會衍生出仇富的現象;房屋供不應求做成房價失控,使置業者的夢想成為泡影。這些都會導致社會不安,務必尋求解決的辦法。
居住問題是造成社會不安的最大原因之一,政府必須果斷地去解決。雖說香港是彈丸之地,但可發展的空間仍然存在,政府可利用這些土地資源和龐大的盈餘來建造廉價的民居,使眾多的「無殼蝸牛」直接受惠。房屋供應增加了,可能會造成房價下跌,受到地產商的反對,小業主的不滿,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行的辦法嗎?
香港政府停止建造公屋已超過十多年,這是造成住房供應短缺和房價失控的原因之一。由少數地產商操縱的市場使他們獲取厚利,而眾多的小業主只不過僥倖地在房價失控前購置了房子。那些賬面上的溢利可能會因市場急速下調而化為烏有。
政府不能因為少數人的利益受到犧牲而裹足不前,對建設公屋計劃遲疑不決。新加坡的「組屋」政策值得借鑑,大刀闊斧的行動宜早不宜遲。特區政府可有這個擔當嗎?
香港庫房來源除了稅收之外,便是賣地所得。土地猶如一隻會生金蛋的母雞,殺雞取卵乃愚不可及的選擇。政府因此一直維持「高地價」政策,唯恐庫房來源短缺。這個思維有所改變的必要,否則房價沒法下調,「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將永遠落空。
李嘉誠作分散投資的部署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不足為奇。只要香港的營商環境保持吸引力,某個企業退出之後,必然有其他競爭對手填補他們留下來的空缺。
整體來說:香港處於中國的邊緣,擁有無可取代之地利優勢;大陸繼續蓬勃發展,香港將會直接受惠;香港擁有優良的基建,符合現代城市的需求;香港法治制度賦予市民的自由,舉世無匹;由於受到中國的保護,香港不必為保安而付出龐大的國防經費。這些優厚的條件如果能夠善於利用,香港將可永保繁榮。
把香港的發展說成已走到盡頭,「佔中」行動更使到香港一蹶不振,那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
香港人對前景要回復信心,化悲觀為力量。
原圖:takungpao,互聯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