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公民科的學評結合何漢權
教學相長,學生為本,知識、技能、態度,先後有序,三合一,相信至今仍然是任何學科學習的三個主要導向。知識掌握是最基本,也是學習的平台,是發展技能的支撐,是態度確立的保證。若然知識不穩固,或掌握片面,甚或獨愛錯誤的、片面的角落知識,不斷堆砌、再堆砌;然後,猛烈追求「超越」知識的技能,尋覓思辨的得道方法,由此衍生的態度、建立的「價值觀」,問題不少,後遺症也多。
從一位中學生的學習為本出發,將於九月開始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三個範疇,「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以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必須要從最基本的知識掌握開始。此路段若然鋪墊不好,凹凸不平,難言車輛可行,更遑論駕駛技能的發揮,亦不可能達到車輛要到的目的地,硬要進一步可駕太空船上太空,無疑是「假大空」。
看公民科考評設題的範本,重視基礎知識掌握,少了花巧多點實在,設問多了短答,減去二元對立,議題為本,只要「言之成理」的,不着邊際的陶醉虛幻。當然,任何學科的學習與考評,如何達到兩者結合,如何計算成績等級,必有爭議。有前綫老師認為,公民科只設選擇題及簡答題,會讓學生失卻提升思辨能力的機會。但站在前綫的學生學習來說,當連最基本與香港息息相關的三條條約的簡要歷史都未能掌握;當對《基本法》內容完全看也不看;當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源由及成就一竅不通,又無心無情去理會;當洞庭湖隨口而出,說在銅鑼灣附近,又信心滿滿視為差不多正確的答案。如此種種的知識靜止狀態,要師生以議題為本,用二元對立的方法,評論「中國改革政策好與壞,是利多於弊,抑或弊多於利」的設題,能言之成理便可,「理據」愈充分,評級愈高,這樣就能提供寬闊的思考空間,大收思辨成果之效?果如是,超越事實的「學評結合」,學生學到些甚麼?得到些甚麼?又建立怎樣的價值?
相信,二元對立,議題為本,要超越「事實」的學評結合,不會屬於公民科的課程目標,以中學前綫學生的學習為本目標看,步履要穩,方可言健步如飛,否則,最受損害的,依然是前綫學生。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2021年07月27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shuyicai58@gmail.com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