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隱藏仇恨歧視」 非靠執法須改文化
消除「隱藏仇恨歧視」 非靠執法須改文化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香港言語治療師總工會3本針對兒童的繪本,被控串謀刊印、發布、分發、展示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有評論認為暗喻漫畫能助人思考,質疑當局視之為散播仇恨云云。


《紐時》去年起 停登政治漫畫


政治漫畫或繪本從來都極具爭議,例如《紐約時報》便因為反猶太主義爭議,宣布由去年7月開始,再不刊登政治漫畫。不少人相信此乃高層怕惹麻煩而退縮的決定,固然《紐時》總找到堂而皇之的藉口:時事評論要表達出更細緻、複雜、多元的觀點。


換另一角度看,常言道:「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那一本用數十張圖去散播仇恨的繪本,其負面影響便猶如一篇數十萬字的煽動性文章--加上對象是幼童,想到大量仇恨信息從小就灌輸到未成年人的腦袋,實教人心寒。


以說笑掩飾偏見 深化歧視仇恨


事實上,學界有大量關於隱藏仇恨或以暗喻來深化社會結構性歧視的研究,涉及種族、性別、性取向等課題,有專家稱這種策略為「軟性歧視」(soft discrimination),意指透過各種看似漫不經心的手段,鞏固社會大眾對某些群體的固有觀念。其中常見用來深化歧視和仇恨的第一式,就是透過以說笑來掩飾偏見,然後當周邊的人都跟着笑或覺得有趣時,實際上已經令歧視想法在群眾心裏植根,長遠有機會發展成更深層的仇恨心理。


留意這招陰險之處,在於一旦有人指出這種歧視笑話之不是,煽動者往往會以自己只是「說笑罷了」來逃避責任,更會輕描淡寫地「勸告」大家不用太過緊張。


另一常見的軟性歧視手段,乃近年西方輿論乃至社會學研究的焦點:microaggression,中文姑且可譯作「微侵犯」,主要指歧視觀念以理所當然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呈現,以貶低或侮辱被邊緣化族群之尊嚴。這種歧視於概念層面屬於結構性,因為大部分人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說話的方式,其實已經冒犯了對方。


讚華裔生數學好 也屬「微侵犯」


例如,美國不少院校數年前便開始向教職員發出指引,提醒他們不要隨便提出牽涉種族或性別的意見和問題、甚至讚美--例如向華裔學生說:「你數學的成績應該一向也很好罷」,便屬於違規,因為那是純粹根據種族所提出的假設(華裔人士的數學水平一定好)。


值得留意的是,「微侵犯」不單涵蓋透過語言攻擊的層次,亦同時包含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細微行為,乃至無意識的許多習慣。最普遍的例子是,不少聲稱支持平權的男性,他們在開會時打斷女同事發言的頻密程度,遠較打斷男同事為高,間接反映了內心並不太尊重女性;在種族歧視以至仇視方面,一個由普林斯頓大學進行的著名職場研究發現,白種人作為面試官,面對有色人種時往往會坐得更遠,而眼神交流和肢體語言的互動亦較少。


增「情緒創傷預警」 提示風險


針對上述現象,很多大學和企業由上世紀80年代開始修訂其人力資源管理的內部指引,包括規定面試時限,及確保一定數量或比例的有色人種有面試機會。


西方社會關於微侵犯的討論,同時帶出部分大學近年要求導師為學生提供「情緒創傷預警」(trigger warning)的新指引。特別是2015年的「#metoo」社會運動後,有女學生認為,如課堂內容有機會觸發曾被性侵犯者產生強烈情緒反應,授課前應先提示學生有關風險(像電影播放前的警告),老師亦應審視是否必須提及這類內容。


加入這項新要求,自然令教授們感到為難和困惑,例如教刑事法律,便一定會提及性侵犯的條文和案例;也有大學校長表示,既然專上學府高舉學術和言論自由,那規定老師提供情緒創傷預警,便限制了教授方式,也就從原則上與學術理念相違背。


然而,實情是去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社會運動後,有更多聲音表示,教授關於奴隸歷史的內容時,社會整體(尤其英美學府,但亦泛指傳媒業)必須更謹慎處理。至目前為止的結果,是引發出「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令很多被視為具冒犯意味的電影和書籍(包括著名繪本Dr. Seuss系列)遭抵制而被迫下架。


右翼勢力擴張 軟性歧視恐惡化


就全球趨勢而言,現時大部分國家認為,軟性歧視問題在今天右翼勢力日益擴張下,只會愈來愈嚴重。專家一般認為,軟性歧視現階段屬於道德問題,故難以法律處理,更務實的做法應該是從機構層面出發,推動企業訂定行業指引,以減低職場的歧視情況。


香港的情況則比較特殊,隱藏仇恨與歧視暫時相對較少涉及種族和性別問題,而社會亦聚焦於「煽動對政權的仇恨」這點。從解困角度,新聞媒體可以參考情緒創傷預警的做法,在報道有關以上煽動仇恨的繪本,或之前提過的「7.1襲警再自殺」案時,亦可以加入trigger warning,提醒受眾相關新聞內容涉及煽動仇恨或歌頌恐襲等不良信息,鼓勵家長陪同未成年人一同觀看。另一方面,政府官員及學界領袖必須多留意輿論對國家的「微侵犯」行為,盡早指出問題所在,除了以正視聽,也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21年07月26日


原圖:政府網頁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好正
3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 shuyicai58@gmail.com
    shuyicai58@gmail.com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吴伊,华国锋,吴桂贤,毛泽东,宋庆龄。
    • shuyicai58@gmail.com
      shuyicai58@gmail.com
      2年前
      0 回應 檢舉
      黑暗政治家希拉莉等黑暗政治组织暗杀温家宝,刘少奇,邓小平,李克强,奥巴马,周恩来,胡彦斌,胡锦涛,陈慕华,刘延年

      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