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李慧琼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研討會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香港在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時(即二○四九年)的「四大遠景」,包括「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
夏寶龍主任的言論反映中央關心香港的具體民生政策,在香港社會成功由亂入治、特區政制得以撥亂反正之後,下一步最逼切要解決的就是房屋問題。夏主任用上「必將」一詞,可見這並非願景期盼,而是一項中央對香港的重要政策,是對未來管治者出的一道考題。
劏房的出現有其結構性因素,所以要「告別劏房」,不是單靠落實劏房租管,或者增建十一萬個公屋單位去取代劏房就可以徹底解決。若然公營單位供應仍然未能趕上需求;私樓樓價租金仍然脫離市民可負擔水平,中下階層捱不了貴租,還是要被逼選擇劏房。這個結構性問題一日不改,劏房將不會消失。所以,「告別劏房」,其實是整個房屋市場重回健康正軌的一項重要指標。
拿不出決心情況更嚴峻
筆者在九龍城區服務多年,眼見劏房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因為單位結構一經改動,要還原絕非易事。所以,政府一日不拿出決心,劏房情況只會更趨嚴峻。
對於徹底解決劏房問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回應時指這個願景「好遠」。當她早前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用了三十分鐘、接近三千字的開場白去交代現屆政府的土地房屋的工作,更強調土地房屋問題是她餘下任期施政的「重中之重」。
筆者完全感受到歷屆政府對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所付出的努力,然而,市民需要看到的是成果,而不是官員說了甚麼,或者做了甚麼。
目前,市民看到的是超過十二萬住戶居於環境惡劣的處所;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創逾二十年新高至五點八年、二十六萬基層市民等待上樓;另一方面單位供應量落後,上年度出租公屋建屋量只有六千二百六十一伙,見十年最低;連同資助房屋建屋量只有約一點一萬伙,落後長策目標平均每年約一萬伙。可見,政府處理房屋問題的急逼程度,跟市民的要求有明顯落差。
土地房屋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最嚴重的深層次矛盾。要解決劏房問題,政府就需要找到足夠的土地資源,從市區重建、棕地農地、到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以至填海。不同的土地選項,都有不同的背景和挑戰,相同之處就是沒有一個是容易的方案。這些困難,市民不可能不明白。
固然,政府為公屋輪候人士提供現金津貼、興建過渡房屋,以至落實劏房租管,作為短期措施,不會有人異議,但香港缺乏的不是土地,而是衝破各種利益矛盾的決心。所以,筆者期望任何治港者都要有氣魄,拿出決心和勇氣,不怕觸碰既得利益,徹底改革香港的房屋政策,大刀闊斧造地,用好現在及未來二十八年的時間,爭分奪秒,為完全解決劏房問題而努力。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1年7月21日
原圖:新華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