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數碼新聞消費模式
疫後數碼新聞消費模式

本文作者為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中心最新一份《數碼新聞調查報告》,就人們在疫情下的新聞消費模式進行了深入調查,對全球傳媒行業往後的經營策略帶來重要啟示。


一般受眾是否願意付費看優質新聞?很遺憾,調查發現只有少數西方極富裕國家的受眾才願意付費看新聞:最高付費受眾比率為挪威(45%),第二位的瑞典已大幅落後至30%,然後是美國(21%)、芬蘭(20%)、瑞士及荷蘭(17%)。


緊隨其後的法國、德國和英國,付費受眾比率分別是11%、9%和8%,但基本上於過去一年沒實質增長。在參與研究的46個地方當中,有20國的傳媒企業在疫情期間積極催谷網絡新聞訂戶,惟平均而言只能把付費受眾比率成功推高兩個百分點。


「贏家全取」依然是訂閱網絡新聞的主流模式,上述絕大部分願意付費的受眾,多數只會選擇一個主要新聞平台付費,預計未來兩年新聞行業會以「紅海戰略」為主,並以強調公民記者和共享新聞作賣點,進一步偏離透過「獨家消息」作招徠的經營策略。值得注意的新興現象,是美國和挪威有一半訂閱網絡新聞的人,願意付錢給兩個新聞平台:一個關於國際及全國新聞,另一個則主要用來接收社區資訊──因此小型地區傳媒仍不用那麼絕望。


然而,社區新聞平台的功能與角色正大幅轉變:過去綜合性資訊內容,如:消閒娛樂好去處、天氣、交通、求職、樓市等,已由各種不同的專題網站及社交網絡群組取代。大部分願意付費予社區新聞平台的受眾,現時主要有興趣兩大題目:地區政治和罪案。


閱讀新聞的習慣亦有所變化──全球只有四分之一的受眾,每日會從新聞應用程式及網站開始看新聞。低收入階層和Z世代(18歲至24歲)多數已放棄從網絡或app接收新聞,並往往依靠社交網絡和朋友轉發來獲取時事消息。今次調查特別指出,亞洲地區各種「流動短訊群組」正大幅影響受眾接收哪些新聞內容,尤其印度、印尼、南韓和泰國,更陸續有以人工智能編輯及大規模發放新聞的流動短訊群組出現。


最後,雖然全球仍以Facebook及推特作為主要接收新聞的社交網絡平台,但傳媒企業及記者開設的群組,影響力遠不及一眾KOLs,而TikTok、Snapchat及IG對新聞的影響亦大幅增加。單是TikTok已可接觸到四分之一35歲以下受眾,當中7%回應會以此作為主要接收新聞的渠道,且亞洲及南美洲之相關比率則更高。


與此相關是全球使用流動電話看新聞的受眾已高達73%,版面設計肯定會以電話屏幕作主流,是故未來桌面及平板電腦的支援亦可能會愈來愈少,並間接推動聲控技術發展,成為新聞傳媒下一輪分勝負之關鍵。


原文轉載自《信報》2021年07月21日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6
好正
3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