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非常措施
非常時期,非常措施

特首梁振英剛公布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在處理房屋和土地供應的問題上著墨最多,其中在覓地工作上,反映出其「寸土必爭」的進取態度。不管大小地皮、政府設施用地、工廈、市區重建、綠化地、工業用地、石礦場或岩洞等等,政府都一一檢視建屋的可能性。施政報告展示出覓地建屋的路線圖,可算是給市民較清晰的藍圖及願景。不過,除了物色可供建屋的土地外,相信市民同樣希望政府加快興建各類房屋的速度。

今次施政報告表明除36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外,梁特首更已瞄準另外數十幅地皮,研究將它們轉作住宅用地的可能,這絕對是史無前例的「覓地」計劃;此外,政府亦計劃填海、開山劈石「造地」,在增加土地儲備方面,我們也看到梁特首積極回應市民訴求。他宣佈推出10項措施,其中7項在中短期內已可提供超過300公頃房屋用地,預計可興建約128 700個單位。有了「麵粉」,就要想辦法加以善用,適時做出足夠的「麵包」以應需求。

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措施,著實無可厚非。眾所周知,現時政府建屋所需時間,較私人發展商要長;梁特首在施政報告中特別提到,在保證質素的前提下,檢討加快興建公屋進度,及如何簡化不同規管的技術評估要求,相信就是要處理公營房屋興建速度追不上需求增長的問題。誠然,政府負責的工程,各項程序都必定較謹慎,然而政府亦應全面檢討現行興建公型房屋的程序,找出當中會否有可以簡化之處,加快建屋速度之可能。至於私營房屋方面,過去五年每年平均落成量只有約9800間,私樓的各項審批程序又是否有縮短的空間,相應加速私樓落成?

另外,梁特首表示政府有決心加快前鑽石山大磡村察屋區、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前南丫島石礦場,以及安達臣道石礦場等四個發展項目,並積極考慮利用私人發展商的開發能力,提供基建及配套措施,興建公私營住宅。其實,早於八十年代已有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居屋,提供小型單位給市民「上車」,對穩定當時需求起了很大幫助。在今天房屋供應緊絀的情況下,筆者支持政府考慮重新探討私營參建居屋或混合模式發展等公私營合作建屋計劃的可行性,有效運用私人發展商的靈活性、市場力量及開發速度,盡快助市民紓困。

施政報告發表前,多項民意調查指出,逾九成受訪市民認為房屋乃新政府最需要優先處理的問題、逾七成「N無人士」希望三年上樓、六成新婚夫婦亦深嘆無力上樓。解決市民的住房問題已刻不客緩。梁特首已勾劃出覓地建屋的藍圖,政府要做好加快建屋計劃的功夫,加上市民配合才可把「建屋大計」落實。筆者期待大家能集思廣益,考慮檢視上述問題,並多循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大家齊心協力,令香港成為各階層都可安居樂業之地。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