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放棄了青年?
是誰放棄了青年?

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振彬先生在接受傳媒訪問時,直言大學生申請公屋,是放棄了自己。這種說法背後的邏輯,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如果照字面,這種說法可以有兩種解讀,第一種是指所有人申請公屋都是放棄了自己,因此青年人只要申請公屋就是放棄自己了。相信陳先生的思想應不是如此,因為他在訪問中很快解釋,他心目中的青年人,應該是努力工作4到5年,然後自己置業,才顯得有朝氣。

所以這句說話,應是第二種解讀,即青年人應努力工作然後置業,等到踏入中年仍未能置業,才應該申請公屋。先不評論這種想法,但如果陳主席能為香港開發新產業,令到年輕人可以在新的遊戲規則下工作4到5年即能置業,那他肯定成為下屆特首大熱,青年人就算放棄自己都不會放棄你。

香港的年輕人真的不願拼搏嗎﹖其實不是,問題在於現時的環境並不能給予年輕人「安全感」。人生不等於買樓,這是對的,但如果我工作了10年甚至20年,卻在自己的城市買一個單位都沒有能力,那就有點問題了,如果很多人都面對這問題,那這個就是社會問題了。

青年申請公屋,是源於這個城市未能給他們安全感,這又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這個城市沒有給予我們下一代安全感;其次是為什麼青年在這裡沒有安全感,卻不願到其他地方發展。第二個問題一直是政府所提倡的,青年人要北望神州,但內地所需要的是香港年輕人嗎?不要說年輕人,有工作經驗的中年人現時都不一定能在內地找到工作。唯一還有市場的,可能只有香港的某些專業人士了。

在社會開創新遊戲規則

現時問題是有一班年輕人他們的移動性較低,政府怎去幫他們?真如陳主席所言,定個資歷架構,行行出狀元然後自我感覺良好就完成任務?那筆者希望知道這些狀元現時生活如何,每個行業每年有多少狀元,是否工作4到5年就買到樓呢?如果不是,那要以這個作為自己功績其實沒甚意義。

回到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這裡沒有給年輕人安全感,仔細分析可以很複雜,但如果簡單一句還是社會流動問題。人的安全感很多時是靠地位所給予的,這個地位,可以是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等等,向上流動也不一定是經濟的,可以政治、社會等各方面,人總要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位才能有安全感。現時各行各業的遊戲規則,都令到新一代覺得無位上。如何解決?上一代當然可以提早離開,讓位予新一代,但是他們努力了這麼多年,如果依然有貢獻,要貿然離開也對他們不公平。另一個方法就是在社會開創新的遊戲規則,讓新一代看到新希望。

現時年輕人希望政治上有大改變,除了有部分人是因為理念外,更大部分是因為相信更改政治的遊戲規則,會令經濟的遊戲規則都改變,起碼不會太過傾斜至既得利益者。當然,這想法是不是如此理所當然還可以討論,但也顯示出新一代希望改變現時的困局。在這個情况下,如果社會的青年政策還只是去舞會找狀元,那我倒覺得是年輕人被放棄了。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5年1月16日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