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屈原(西元前343-278),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因先祖屈瑕受楚王封於屈地,因以屈為氏,世稱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家族承傳,屈原自然進入官場,早年,受楚懷王信任。戰國風雲,弱肉強食,秦起西陲,地利、人才、策略都得宜,屈原曾勸楚懷王盡早計謀,聯合齊國方可抗強秦,這與楚懷王與秦國交好避禍之政策相違背,於是,逐漸被楚王疏遠。不聽忠進言,吃虧在眼前,其後,楚懷王終被秦國扣留,後繼者,楚頃襄王竟重蹈覆轍,企圖繼續再採取為危險的與秦國妥協、求和、求存的鴕鳥政策,屈原再次力諫,最終被放逐民間,卻也為民間老百姓寫下富有浪漫情懷、卻又弘揚正道,提振情義、忠誠,給中華民族善良價值永續的、長青的、亦文、亦史、亦哲的長青文史之學的極優秀作品,時間彌久,彌為人珍愛!事實上,屈原的一生及其筆下的《離騷》、《九歌》、《天問》以及《漁父》等,不單為國人所傳頌,生生不息。
在國際間,屈原走過的一生,他的所言、所思及所作,由此衍生的精神與價值,早已衝出中華大地以外的文學世界,早於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議決要推舉一位中國詩人,列入殿堂級的世界文化名人,眾所周知,中國歷世歷代出色詩人星羅棋布,屈原仍然受到青睞,被選為世界文化人(其餘三位分別為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何塞·馬蒂(José Martí)及拉伯雷(Francois Roblais))。又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以紀念屈原為核心內容的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遺產代表名錄》,遺產的內容包羅廣泛,計有湖北秭歸一地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湖北黃石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等。這無疑進一步顯示,「屈原故事」不僅讓屈原成為世界文化名人,更讓湖北、湖南乃至中國的屈原,進入世界的文化圈,成為進入代表着人類的發展史中,其中一種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猶記筆者小學於澳門求學,五、六年級的國文老師鐵板一塊,學生要背誦屈原小部分篇章,《離騷》中的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年不求甚解,但今天,略懂寓意,這是人生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吶喊!《國殤》幾句:「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情義忠誠愛國,首身離心不懲,大義凜然!《九歌》下之《山鬼》,背誦熟唸,今天印象依然,「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徘徊悱惻,可歌可泣,今日同樣明白屈原詩文,曠世長青,價值永遠!
端午節前後,連香港學界在內的民間社會,除品嘗各式各樣美味的糉子,看着精彩緊湊的龍舟競渡之外,還能多思考屈原的一生,多唸「楚辭」嗎?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21年6月8日
原圖:央視網頁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