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十四五」規劃「雙循環」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筆者在前一次文章談過香港在大灣區的9大角色。然而大灣區不只包括香港,要令大眾更易大灣區這個「品牌」,我認為可以從大灣區的10大定位出發,增加大眾能記著大灣區可以做什麼。十大灣區包括、人才、消費、科技創新、數字、金融+科技、綠色、人文、專業、健康及暢通。某些題目已在前文討論,今天討論餘下的。
「消費灣區」是指做好GDP 媲美知名大國的大灣區7800萬人口龐大消費市場。筆者相信香港的中西合璧、講求質量、品牌優先、國際大都會式的消費模式是大灣區的良好借鑑,加上香港環保意識也較強,在包裝及品牌設計上會注意大眾消費者及環保團體的情緒反應,值得大灣區企業效法的。大灣區應鼓勵更多能創造新價值的高端消費,參考微笑曲線的理論,我們要做好品牌及品質、勇於創新,打造更多國際知名的灣區品牌,創造更高價值。
至於「金融+科技」灣區,筆者認為香港的金融場景,加上深圳的科技、、澳門的特色金融形成了一個強強聯合的組合,在加上數字人民幣和跨境金融,奠定了「金融+科技灣區」的定位。展望未來,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以每年7%社會科技投入的發展目標下,知識產權交易將會是大有可為。加上科技融資、上市、資產管理、數字貨幣與數字人民幣、無現金交易的發展,未來應以更暢通的跨境資金流為目標,以促通內外循環的流動。此外,我認為透過區塊鏈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在虛擬銀行、電子信用系統支撐下,例如設立跨境金融沙盒,並允許深港電子身分證進行互認,支持跨境使用。尤其在貸款及融資業務上,跨境信用信息對未來金融業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我建議設立市場化的大灣區信用評級機制及資料庫,就個人及中小企信用紀錄、資產情況進行評級,便利商業信貸、跨境融資、按揭、投資、貨品出入境、抵押,避免違約和欺詐行為。前海現在也正在向「信用」方面發展。
在「人文灣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嶺南文化有長久的歷史,廣州也是知名的商城,加上粵式烹調、粵式點心、粵劇文化、出國華人奮鬥史,豐富了我們「人文灣區」的故事。大灣區在文化創意、藝術、生活優閒、醫療休養等方面的優勢,以及香港、深圳、廣州、澳門等主要城市在博物館及展覽館業務做得愈來愈互動及多元化,造就我們在旅遊產業、夜生活、獎勵及展會旅遊(MICE) 的蓬勃發展。
在「專業灣區」方面,現時多項專業服務如工程建築、稅務師、教師已有資質認定,律師也可以考大灣區執業試,未來我們應該做到「深港合作3.0」的「前店後廠」,香港為提供專業服務的「廠」,前海為「店」,令香港專業人士與內地企業向一帶一路併船出海。香港和內地一同發揮工匠精神、做到專業服務的規則銜接與制度對接。未來應探討一試三證(即內地、港澳及國際認證),以香港監管與操守模式為參考,促進高增值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筆者最近參加了一個生物科技論壇,談到了「健康灣區」的發展,我認為未來的大健康發展上,可以借鑑香港經驗,為大健康的醫療制度進行分級,例如一般病患找社區診所,長者療養找療養院,從大灣區一盤棋的角度,我們更可以做到大灣區內的良好分工,例如香港西醫、廣州中醫、中山療養,並鼓勵香港醫療或醫護機構在內地拓展業務,分享香港專業醫療經驗,為整個灣區訓練更多大健康人才,以應付大灣區人口增長及人口老化社會的需要。針對近日新冠疫情的中西合璧治療有著良好的效果,我們應研究跨境中西合璧的大健康合作,合力研究大灣遠程醫療及灣區醫療數據跨境,助醫學研究,對抗更頑強的疾病及傳染病,發揮大灣區的優勢。同時一同探索大灣區跨境醫療保險制度,增加大灣區居民的醫療便利。期望將來港醫港藥在試點成功之後,早日在整個大灣區實現,做到大灣區大健康的目標。在中醫藥方面,如果香港做中藥檢測,相信有助提升中醫藥的信譽及品質,提升中醫藥地位,面向世界市場。
要做到「暢通灣區」,就需要做好大灣區的基建。當中包括高鐵與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如: 深中通道、深珠通道)、大灣區的機場群、大灣區的港口群、口岸群發展,以做到四通八達、優勢互補為目標,避免惡性競爭,搞活經濟,以整個大灣區的暢通為基建發展目標。其中港深西部的軌道交通必須盡快納入議程,雙子城,不應該是一方只做住宅另一方做產業,而是雙城各有各的產業特色,而人們可以選擇住在任何一個城市,所以未來除了許多人講的住在廣東通勤到香港工作,也應該有住在香港通勤到廣東工作。
總括而言,要做到十大定位,我們需要實現大灣區的體制創新,現時大灣區已經有不少有利港人港企落地的政策,例如稅務優惠、居住證等,稅務師、律師、工程師執業也有不少突破,科研資金也可以過河,加上在前海註冊的港企,商業合同可以採用香港法律,對港人港企已經增加信心。唯由於境內外的差異,雖然物流和商流已經有不少便利措施,仍有不少堵點,例如資金未能雙向流動,資訊流仍有一定的限制,在疫情下對人流,包括港人及國際人才的檢疫限制,制約了大灣區的進一步的戰略趨同。要打破這些痛點,必需要從制度創新,例如容許資金在額度下流動,容許同一企業的內地及香港員工的工作交流相關的閉環來回,容許同一機構下的科研設備境內外運輸、敏感數據跨境閉環交換,政府官員跨越對等思維的交流合作,甚至實現一試多證,這都需要創新的思維去處理。打破堵點,才能有利暢通灣區的脈絡,有利做好灣區的十大定位,成就國際知名一流的中國灣區。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8****49
3年前+85298****49
3年前+85298****49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