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黃錦輝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剛發表的《2014研究評審工作》指出八大院校的科研達到國際卓越水平,只可惜大部分市民卻漠不關心。這情況反映政府缺乏了一位局長級官員,經常向市民及業界推介香港的創新及科技發展策略及方向。
再者,除了本地推廣工作之外,國內、外聯繫亦很需要一位精通科技管理的局長來擔任橋樑,透過介紹香港的創新科技產業的大環境,吸引國內、外的大創科企業來港發展及投資。這既可促進經濟之餘,亦可創造就業。
強化官產學研合作
要成功推廣創科產業的先決條件是產業本身必須達到相當程度的基礎,獲國內外同行的推崇。以現時的情況看,香港在科技研發的上游工作(即各大院校的研究)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科技轉移方面(即把學界科研產業化及國際化的工作)卻未見突出。因此,強化官、產、學、研之間的合作,以及優化本地及國內外的科技轉移工作,都是未來創科局局長的重要任務之一。
政府早於2006年開設了六所應用研發中心,銳意推動中游科研工作,協助院校把研究成果投入工商業應用,幫助本地產業發掘及培育科研人才。
在應用中心成立之前,創新科技署曾經向工商業界進行廣泛諮詢,最後敲定資訊科技、汽車零部件、紡織及成衣、物流、納米及先進材料,以及中藥作為香港科技的六大投資領域。這些中心默默耕耘多年,成就各有千秋,部分在業界已嶄露頭角。未來創科局必須全力支持中心的發展,讓他們繼續協助企業提升生產力。
現時六大應用科研中心主要專注於促進本地企業的發展,對「引進來」吸引國內、外創科企業在香港開設公司,以及「走出去」引導本地企業與國內、外企業合作協助他們衝出國際等對外發展方向的幫助仍然不大。
特首在《2015施政報告》內(47段)指出,香港設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其研究的領域都是國際關注的議題。在一國兩制的規限之下,這些夥伴實驗室能夠落戶香港殊不容易。能成事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香港大專院校在那些研究領域上都有傑出的表現,因而獲中央政府委以重任,冀望透過實驗室加強內地與香港的科研合作。
擁有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只是研究的基礎條件,實驗室給予香港一個與國內、外合作的窗口。若然香港要參與大型的國家級或國際項目(例如航天及航空),我們先要把夥伴實驗室「做大做強」,不然,實驗室的成果只會流於空泛,紙上談兵而已。
港研發支出比例偏低
試想像當國際大企業從全球尋找合作夥伴時,很自然地它會首先考慮實力及規模與自己不相伯仲的機構或公司。因此,筆者認為,未來的創科局應該加大夥伴實驗室的研發投資,再不能讓香港用於研發的支出總額一直只徘徊在本地生產總值0.73%這個極低水平,這比例遠低於中國大陸(2%)、南韓(4.03%)、以色列(4.38%)等先進經濟體。若然政府依舊墨守成規,不願意加大研發投資以策略性地發展夥伴實驗室,香港的創科產業便難以騰飛。
在全球經濟持續不明朗、勞動人口面臨結構性變化等高風險營商條件之下,香港再不能單靠「食老本」,政府必須盡快成立「創科局」,促進香港經濟轉型。很可惜在這十萬火急的關鍵議題上,「議而不決」的再不是政府,而是小撮不合作的「拉布」議員。
原文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2月7日
原圖:e-zone.com.hk、RT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