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分身 未雨綢繆
數碼分身 未雨綢繆

南韓去年除了飽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風季傷亡也慘重,豪雨引致山泥傾瀉沖毀道路房屋,超過50人死亡,打破9年來風災傷亡紀錄。如果能在基建或高危地區作實時監測,有助緩減天災的破壞和作更迅速的應對,因此當地積極推動「數碼分身」(digital twin),這也是該國去年宣布總預算達160萬億韓圜(約1.1萬億港元)、名為「Korea's New Deal」的國家轉型計劃的一部分。


早於2017年,南韓政府已研究數碼分身計劃,以解決交通、治安、環境污染、能源管理、城市規劃、災後重建等問題,並希望透過提升智慧出行、旅遊觀光來振興經濟。


城巿運作衍生了海量的數據,透過先進科技,包括地理資訊系統(GIS)和建築資訊模型(BIM),結合3D模型,可以精確地模擬一個城巿的建築物內外、基建如道路和各式喉管,以及周遭地形等。數碼分身再進一步配合物聯網(IoT)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把虛擬的城巿與現實連結起來,讓人在複製城巿中,以實時數據分析和監察,例如仁川就用它偵測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確保食水質素。此外又可加入不同假設,有助預視天災或新項目落成的模樣,令人及早籌劃。


新加坡的數碼分身計劃更備受業界熱議。記得兩年前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偉仕達教授為拙作《你未來就緒嗎?》寫的序言中,提及他一個博士研究員正聯同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為新加坡政府設計有史以來最高解析度的數碼分身模型。探索主題之一,是如何增加土地供應,而裕廊島(Jurong Island)下改造的岩洞是一個成功例子。


新加坡面積725平方公里(香港市區已建設土地為277平方公里),人口569萬(香港有747萬人),既要維持綠化地帶,也要兼顧房屋供應、創造就業和基建投資,發展如岩洞的地下空間近年成為重點之一。


位於西部的裕廊島,擁有1.26億加侖原油,政府正在研究當地的地下設施,如參考芬蘭赫爾辛基建設地下數據中心。地下工程還包括將於2030年完工、有南北走廊和跨島線的地鐵擴建計劃,及於2024年完工的污水系統隧道,工程的泥土更會用於填海,預期到2030年土地面積會大增一成。


建立數碼分身來提升城市規劃和管治,近年已是多國的共識。英國政府計劃未來10年於基建上投資6000億英鎊(約6萬億港元),為提升效益,會先以數碼分身謀劃並為此制定指引,是為《雙子原則》(Gemini Principles),大前提是公眾利益(public good)。詳情下次再談。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1年5月3日


原圖:政府新聞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5
好正
1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1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