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整個泛民主派而言,當前急務,是認清楚目前的政治形勢,這個形勢包括他們的對手,也包括他們自己的陣營。
泛民在過去17 年,一直沿用一個原則,就是把北京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區隔開來,叫遠交近攻也好,叫欺善怕惡也好,總之就把鬥爭對象鎖定在特區政府,就算2003年的23條立法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政治動員還是落在特區政府身上。但在今次的政改,北京早已經定性為管治權之爭,而且在去年6 月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有人質疑白皮書發表在七一遊行的前夕實屬敗筆,但卻沒有理解北京的姿態,在管治權之爭這個問題上,七一遊行的人數已經是次要再次要的問題。而在人大常委會「8‧31決議」的最後定稿中,是作了一些修改,就是這決定不止是適用於2017 年的行政長官普選,而是泛指香港進行的第一次的行政長官普選。換言之,如果2017 年普選落空,到2027 年才可以通過,「8‧31」的框架仍然適用。就等於新鮮做出的飯菜不吃,那就擺回電冰箱,明天吃是這些飯菜,明天不吃下周吃,也是這些飯菜。放進微波爐翻叮就是了。這些修改,大概可以說明北京的全盤考慮。到今時今日,仍然期望甚至宣揚北京中央政府會在最後一刻讓步,無疑是自欺欺人。
面對中央政府的強硬立場,相信是令到泛民主派相當意外,也是始料不及。在他們的認知中,北京中央政府怕亂,穩定壓倒一切,當泛民策動的群眾運動足以破壞香港的穩定時,北京只有讓步。這其實就是戴耀廷當時提出佔中概念的背後思路,這也是他在未發動佔中已宣布運動失敗的原因。佔中,原來只是靠嚇,用來嚇唬中南海,北京不為所動,三人最終勢成騎虎,再被學聯那些學生哥騎劫去了,才一搞79 日。但當這最後一擊的絕招也打出之後,泛民再無後。三十六道板斧耍完,最後只能又再從頭耍一遍。何俊仁來個辭職公投,而且是半調子的公投,要在立法會否決了政改之後才投票。公投有何政治目的?有何政治衝擊?要傳遞一些什麼政治信息?搞那個也無法說得清楚,泛民主派內的意見也莫衷一是,市民就更加一頭霧水!辭職公投聲勢未成,已經予人怕輸之感!
面對新的政治形勢,泛民主派必須重新認識他們的政治對手,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要重新認識自己!
接受2017先普選是多數
泛民之為泛民,他們是佔據了民主的道德高地,民主的高深學術定義且不去討論,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人多勢眾,挾「大多數人支持」之勢去挑戰《基本法》甚至中央的權威。但在今次政改,接受「8‧31」框架,在2017年先進行普選,由始至終都是多數,寧願否決政改方案而原地踏步的一直是少數。泛民主派所持的王牌,就是人數比例上的優勢,沒有這個「大多數」的優勢,還叫什麼民主派?
不但在政改議題上,泛民由多數派跌落成為少數派,佔中,也是如此。反對佔中的,始終多於佔中的,距離最遠的多出超過一倍,佔中情緒最高漲的一天,也無法超越反佔中的比率。佔中不成搞拉布,支持拉布的市民有多少,兩成?還是三成?
內部異化是致命傷
成為少數派固然是對泛民主派沉重打擊,但泛民的內部異化,才是致命傷。20 年前泛民是什麼模樣?今天的泛民是什麼模樣?蒙面V 煞、武裝起義、鼓吹港獨、目無法紀、秘密獻金、肢體衝撞、語言暴力,全部一鍋煮。香港核心價值掛在嘴邊,這些作為,符合什麼核心價值!量不是泛民,質也不是泛民了!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5年2月4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