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黃白露
在第二階段政改諮詢期間,有另一份諮詢文件,同樣在3月31日截止,相信會為大部份人所忽視。該份文件是《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由食物及衛生局、漁農自然護理署於去年12月提出的。
隨着教育及知識的普及,旅行時眼界的拓闊,對健康生活、環境保護的要求,香港對農業發展可帶來的正面價值有更大認同。《文件》羅列出維持本地農業的好處,包括:促進食品供應多樣化,減輕依賴進口食品,滿足消費者對高安全水平食品的期望和需求;為低技術工人有志投身現代化農業的年輕人提供機會;有利於可持續發展,改善鄉郊環境的景觀和衛生情況,豐富生物多樣性;有助土地資源的善用及保護鄉郊地區邊緣地帶;以及讓年輕一代可更深入了解大自然與人類活動之間如何互相影響,以及飲食文化的發展由來。
推動本土生產自家製作
近年來,不少墟市節舉行,大都打着「本地製造」的旗號,例如「北區墟市節」,講明「街坊才是歷史的載體……希望重建社區聯繫及特色,關顧街坊的需要,並回應政府關於墟市及本地生產的政策。」「十幾對手」自家製生產計劃,表示「目的是希望宣揚『本土生產、自家製作』的重要性……促使政府各部門推動「本土生產、自家製作」的政策及相關法例的落實,長遠貢獻香港的社會發展。」西九《自由野》《港墟》:「你可選購最新鮮、最天然地道的農作米蔬和加工食品;這些可回收再造或在家生產的農產品,將讓你驚訝香港的生產可能。」
在大財團、大企業、大品牌壟斷了相當十多二十年後,「士多」變成了超級市場,小商店變成了「連鎖店」,多元口味不能生存,變成了無論我們去哪個商場,都好像千篇一律,生活變得單調乏味。香港市民對小商店、小品牌、對多元選擇都有一個渴求。該政策文件中提出建「農業園」、設立「農業持續基金」、建立品牌、休閒農場等教育活動。無疑,整體社會比以往更能認識到本地農業的好處。但這股力量,是否足以大到能復興農業,或只作教育用途,聊備一格?
本以為香港已經沒有農業政策,難得還有這個機會,希望關心香港本土製造、社區力量、農業發展、土地教育的團體,都能把握這個諮詢時機,好好發聲。
原文轉載自《新報》2015年2月3日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