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格局:「南金融、北創科」
香港新格局:「南金融、北創科」

特區政府計劃在沙嶺興建與深圳羅湖商業區只有數百米距離的「超級殯葬城」,引起香港社會的廣泛討論。在繁榮的深圳市旁興建「超級殯葬城」顯示出香港並沒有重視北面的鄰居,而此等「以鄰為壑」的做法讓深圳甚感不滿,深圳市民對該項工程明顯「有意見」,亦算是情理之中。


然而,在香港邊境地區安排厭惡性設施並不是個別例子。較早前,地政總署亦宣布,位於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將於本年度展開擴建工程,為本港提供額外約1900萬立方米的堆填容量,解決香港堆填區滿溢的問題。


這些做法透視出香港政府在規劃觀念上的問題,亦即「中環中心主義」的規劃視角──將厭惡性設施放置於香港的邊境地帶。在目前國家和香港的新發展形勢下,這種觀念和做法實屬不智。


改革開放初期,香港以絕對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優勢帶動深圳市,以至帶動整個中國內地的發展。然而,四十多年過去,目前香港面對產業發展單一、經濟結構固化、缺乏高增值製造業的嚴重問題;而科技研發正是深圳的強項。如果香港能以新界北區為首,與深圳以及其他大灣區城市進行良好的互動和資源流通,將為香港帶來多元化的發展機遇,為香港帶來嶄新、具有活力的經濟增長點。過去北區雖為香港的邊陲地帶,卻靠近深圳羅湖、福田核心商業區,是最能夠吸引深圳和大灣區城市的人才、技術、資源來港的地區。


國家確立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並規劃香港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部分。如果要把這些規劃有效落地,最具策略性價值的土地就是香港的新界北區。


第一,在新界北區土地的規劃上,觀乎皇崗口岸、羅湖口岸港方出入境大樓搬遷到深圳一側進行「一地兩檢」之後所騰空出來的土地、文錦渡口岸南面、蓮塘/香園圍口岸南面的土地片區,這些土地連接起來後將成為一串「珍珠鏈」,協助打造香港的「國際科技創新走廊」。新界北需要有整體規劃的思維,例如如何善用多塊鄰近的土地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更好地服務香港的整體發展方向,而不是「東拼西湊」,只為每塊騰空出來的土地作出獨立的純技術性規劃。


第二,香港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就需要確立新的創科發展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發揮香港的創科平台功能,吸引大灣區以及國際企業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要收此等效果則必須走一條跟現有香港科學園不一樣的發展模式。目前,香港科學園更類似於「房地產模式」,主要吸引並針對本地中小型創科公司提供辦公空間。然而,未來的香港「國際科技創新走廊」必須以新的發展模式,才能鼓勵大型科技企業來香港設立國際研發中心──前提是必須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以及科技人才來往於香港和內地之間的便利條件,而新界北區則在這方面剛好具有極大的區位優勢。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亦必須與深圳強勁的創科產業生態形成良好互動,發揮深圳的產業實力和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制度優勢,產生「1+1>2」的協同效應。


眾多深圳的大型科技公司對於國際人才有極大需求,並會每年到全球各地進行招募。到目前為止,與深圳和其他內地城市比較,香港的簡單稅制、生活配套、教育資源等環境因素依然有更大的吸引力;企業也能在香港享受資本和貨物自由進出的優勢。因此,深圳大型科技公司其實有充分的誘因落戶香港並開展他們的業務。他們的進駐對香港無疑也是重要的,因為香港並沒有自身的實體產業(尤其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業)。近年中美科技冷戰的背景下,香港政府也拿出撥款給大學吸引國際人才回流,但大學主要以吸引純學術型人才為主,而產業化的科研人才則需要企業和市場兩個條件充分結合。因此,要依託深圳的強大實體經濟產業,香港的創科產業才能走出一條新的路來,同時也能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技術突破」戰略。


在可見的將來,新界北區將會是「含金量甚重」的一片土地。有見及此,第一,新界北不應再規劃和建造任何的厭惡性設施;第二,整塊新界北的土地不能再以「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進行規劃。與深圳為鄰的新界北一帶,將會成為香港這座城市的新創科中心,甚至是「新中環」,形成南面的港島金融中心、北面的新界創科中心,「雙中心」交相輝映的新發展格局。這也許有望打破香港開埠180年來,核心經濟活動都只集中在維港兩岸狹長地帶的經濟布局。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1年4月21日


原圖:政府網頁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7
好正
2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