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副總理、主管港澳事務小組組長韓正數個月前提到,要將防疫抗疫工作作為本港的「頭等大事」來辦,近期與特首會面時指出這是「中心任務」。筆者3月中旬以《鏡報》顧問身份採訪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了解他對於「頭等大事」到「中心任務」變化的解讀。
要求更高 須「交功課」
梁振英指出,過去一年多來,因為新冠疫情令香港與內地的聯繫幾乎中斷,香港經濟倒退,失業率高企。前述的「頭等大事」是指眾多事務中最需要做的事情,但「中心任務」要求明顯更高,有需要「交功課」的含義。內地雲南瑞麗經歷3波疫情,市委書記已被政務撤職處分,足以見得中央對地方防疫抗疫工作的極高標準和嚴格要求。
現在港府防疫抗疫的作法仍是所謂「寬緊有度」,疫情不嚴重時放寬社交距離的管控,嚴重時就縮緊。但如此策略之下,一年多疫情仍未好轉,遲遲不能清零,市民已經歷了4波疫情反覆,出現抗疫疲勞。更嚴重的是,經濟下滑導致眾多行業從奄奄一息到徹底結業。香港何時才能痛下決心,用更加徹底、有效的方式來防疫抗疫呢?
痛下決心 早日「清零」
全世界防疫抗疫做得最好的就是內地。內地如何做得到呢?外防輸入,守好機場和港口,嚴格執行隔離措施,做到滴水不漏。內防擴散,找出全部隱形的病毒攜帶者進行醫治,同時隔離其密切接觸者以斬斷傳播鏈,而其他健康人士則獲發健康碼;由健康碼輔助,做到真正「清零」。本港外防輸入目前是做得不錯,由各類豁免人士帶來的漏洞已被封死,但內防擴散仍是有待改善。第四波疫情尾聲期間每日確診數字可能比較少,但仍不時出現不明源頭的本地確診,說明病毒在社區內仍有傳播。抗疫措施的小修小補對徹底「清零」是無濟於事。筆者呼籲港府進行一次徹底的全民檢測,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肯定比目前「寬緊有度」更加高效。相信無論是港府或者市民都不願看到第五波、第六波疫情繼續發生。
疫情發生一年多,香港經濟民生、和內地的來往交易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港府宣布重啟與新加坡達成協議的「航空旅遊氣泡」計劃,能恢復國際交往固然是好,不過如何可以與本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內地恢復通關,不是港府更應努力的方向嗎?筆者引述一組數字,2019年1到8月,香港約有33萬人到新加坡旅遊;去年整年,新加坡赴香港旅遊人數約45萬人,佔訪港旅客的0.8%,相比內地遊客訪港逾5000萬人次,天差地別。不說經貿往來,不少港人與內地的親朋已許久不能團聚,如此阻礙對於民心、民生有更深遠的影響。
疫苗可代替抗疫措施?
近日恢復與內地交往終於有些曙光,月底起「回港易」計劃將由廣東省擴展到內地其他地方的香港居民,經跨境口岸或香港國際機場皆可回港。此外,港府計劃在下月中推出讓香港居民以外在內地的人士,可透過「來港易」來港,毋須14日強制檢疫。這當然是很好的消息,我全力支持「來港易」在全國推廣。不過筆者要提一提,機場人員複雜,近期經菲律賓、印度來港人士特別多確診個案,機場配合「回港易」的人流物流要特別小心。
同時,疫苗接種率較高的智利疫情近期反彈令人關注,分析認為是疫苗帶來的「安全假象」令人放鬆警惕且過早解封,令境外輸入大增。筆者早前已提過,疫苗不是「萬靈丹」,港府提出用打疫苗與防疫措施做「等價交換」是令人憂慮的作法。其中一個醫學原因是尚未肯定疫苗可以完全有效防止病毒傳播,接受疫苗人士可能只是保護自己,但仍然有可能是帶菌者。若是將接種疫苗等視作放寬防疫措施的條件,怕疫情又要反覆了。
原文轉載自《信報》 2021年4月17日
原圖:中通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