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陳恒鑌
新冠肺炎疫情轉趨緩和,但仍然時有反覆。衞生署是保障全民健康的一個重要支柱,可是這個矢志要「建設一個健康香港,並立志成為國際知名的公共衞生監管機構」的部門,與實現健康香港的距離仍然長路漫漫。
早前,我收到南丫島市民求助,指區內檢測樣本瓶嚴重不足,希望署方可以加強服務。署方回信洋洋灑灑數百字,但經再三參詳,除日期及區份與個案脗合外,便找不到片言隻字與市民的訴求有半分關連,尾段更着市民可考慮往私家醫生求診。難道市民不就是未能受惠於現有服務,方才求助的嗎?這就是抗疫新常態?
回顧在疫情爆發之初,政府向所有從海外抵港人士派發手帶,以便監察他們是否遵守檢疫令,留在特定處所,措施善用科技監察理應效果不俗。但原來實際執行時,署方在口岸是以紙筆來記錄入境者資料,齊集後再匯入電腦,當中的時間差,令不少入境人士都未能在限定時間內啟動監察,手帶如同虛設。
當時亦有市民擔心署方容許手帶人士自行搭公共交通工具會增加傳播風險,本人多次向署方反映,不少中港跨境旅遊巴司機,因着疫情有餘裕去接載入境旅客到指定地點隔離檢疫,但專車專載安排亦要待去年12月才得以落實。
及至疫苗抵港,署方亦未能掌握話語權,疫苗成效被抹黑,而在發放注射指引的時間線及內容上,略嫌進退失據,予人一個舉棋不定的感覺,難以穩定民心,注射「甩底」數字可見一斑。
在開展與私家醫生合作注射疫苗時,每間診所每次只能取得80劑疫苗,根本遠遠未能滿足需求,令市民及醫生們怨聲載道。可是在這個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署方竟然把珍貴的疫苗交託予門外張貼海報抵毀疫苗的醫生,並要待事件在網上發酵後,才收回疫苗,可謂相當後知後覺。
疫情爆發至今已經超一年,市民出現抗疫疲勞不難理解,但如果是署方派駐的執勤人員則絕不能接受。早前,有傳媒發現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有負責監察入境者體溫的衞生署外判健康監察助理,多次在當值時睡覺、煲劇,甚至要跨境貨車司機叫醒他們。
以上種種只是冰山一角,相信絕不是矢志成為國際知名的公共衞生監管機構應有之舉,當然我並沒有說衞生署一步錯,步步錯的意思,但抗疫不是單靠一個部門可以成就的,希望署方多以市民角度思考,訂定最貼地最適切的措施及執行方案,與市民共同建設一個健康香港。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21年4月19日
原圖:中通社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