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劉國勳
近日立法會通過推展皇崗口岸「一地兩檢」安排的後續工作的議案,相信有關安排未來將大大便利旅客通關。不過這僅是向前邁出的第一步,香港將來還需更積極佈局口岸及周邊土地發展。回顧過去,皇崗口岸於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興建和啟用,深圳的城市中心也逐漸由羅湖轉移到福田,之後深圳灣口岸亦帶動南山區快速發展,可見深圳40年來的經濟成就離不開口岸的發展和變遷。而皇崗口岸至今已使用約30年,部分設施老化,未必能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因此,作為大灣區建設的「一號工程」,重建皇崗口岸的項目不僅將有助於便利人員跨境,對配合大灣區發展的策略性口岸佈局而言,亦是重要一環。
配合港深跨界交通格局 完善接駁方案
除重建皇崗口岸之外,對岸的深圳其實已在過往基礎上大步向前,不斷更新口岸佈局、升級功能改造,對港深間各口岸都作出規劃安排,令通關格局愈加清晰完善,並計劃依託現有口岸打造新口岸經濟帶。文錦渡、深圳灣等口岸的功能也已調整,逐步落實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通關格局,即是跨境貨運在東部主要依靠蓮塘口岸、文錦渡口岸,西部則靠深圳灣口岸,跨境貨車毋須再進入深圳主城區增加交通負擔。在此格局下,港深跨境交通及物流效率都將大大提升。
重建後的皇崗口岸,未來將成為純旅檢口岸,亦是港深跨界交通「東進東出、西進西出」格局的重要一部分。而若要更加完善這一策略性交通格局,應考慮放寬對跨境私家車的口岸選擇限制。現時,擁有兩地牌照的跨境私家車,須根據配額由指定口岸過境。若一輛跨境私家車計劃由香港前往東面的深圳龍崗或惠州等地,但其所獲配額僅限從西面深圳灣口岸出入,將導致該車須由相反方向繞遠路,不單止給車主帶來不便,亦徒增深圳市區內的交通負擔。因此,未來特區政府應考慮與深圳方面積極溝通,幫香港市民爭取放寬限制,讓跨境私家車能根據實際路線所需和路况,自行選擇口岸出入境;同時於港深東部、西部及中部亦應各安排一個口岸可24小時旅檢通關,以便利人員往來,增強跨境聯繫。
至於新皇崗口岸未來的接駁安排,深圳方面將連接內地兩條城際鐵路和兩條深圳地鐵線,同時亦計劃興建地下行人路,連接福田口岸。反觀本港,接連新皇崗口岸的交通安排仍未有全面定案,遑論其他口岸的佈局。雖然保安局長曾在立法會提及,將與運房局積極研究交通便利性及各種交通工具的可行性,例如有車到達口岸及直接過關,但在這基礎上,鐵路直達口岸的安排亦十分重要。蹉跎多年的「北環線」,雖然在今年稍早終於有初步路線設計出爐,但未見提及預留支線經落馬洲河套區連接新皇崗口岸。運房局長陳帆說,會要求港鐵設計北環線時,研究興建支線連接皇崗口岸、河套區(港深創科園)一帶的可行性及效益,又稱將來的北環線支線或會延伸至內地範圍。將來北環線的有關路線設計,應更積極考慮設立皇崗口岸站,便利市民及旅客往來過關。
佈局口岸配套基建 輻射新界北發展
除了交通接駁之外,口岸周邊地區的配套基建設施亦不可忽視。然而,香港一直視口岸為兩地人員往返通勤及跨境交通的基建,周邊地區基本上仍原封不動。以新開通的蓮塘口岸為例,雖然在疫情影響下目前只開放貨運,但全面啟用後,蓮塘口岸將成為本港首個可讓香港居民徒步到達的口岸區,有利港深兩地交流更加頻繁。但是現時蓮塘口岸周邊的配套,只有連接新界公路網的「香園圍公路」而已。特區政府雖然一早就於香園圍附近預留約56公頃的土地作科學園和工業邨發展,但到如今都未有確實的土地使用方案,仍然在做研究。
未來,新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後,將騰出超過20公頃的香港土地。特區政府表示會積極研究這20多公頃土地的用途,但其實真正關鍵不單止在這20多公頃,而在於應該捉緊時機落實「基建先行」,盡快完善周邊基建配套;並且配合附近興建中及已規劃的項目,例如河套創科園等,充分考慮將來新發展區帶來的大量人口增長,進一步將佈局輻射整個新界北、新田/落馬洲地區,通過積極發展口岸經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亦帶動區內房屋項目發展。
港深一河之隔,為何會相差甚遠,正正是因為香港被漫長的研究拖慢進度,以及政府見步行步,對口岸佈局及周邊土地發展都欠缺全面規劃和長遠考慮。未來政府各政策局及部門應更加緊密溝通合作,並理順程序,提高效率,對香港各個口岸及邊境用地,開展全盤規劃佈局,帶動新界北發展成未來大灣區新的中心。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21年4月8日
原圖:政府新聞處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