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稿】新市鎮「既得利益者」的心聲
【讀者來稿】新市鎮「既得利益者」的心聲

作為公職人員,在未說立場之前,先來個「利益申報」。本人一家及太太一家在過去三十年都受惠於新市鎮的發展而改善居民住環境,本人一家在一九八三年從筲箕灣寮屋區遷居至二百多呎屯門公屋單位,再於一九九三年遷居天水圍四百多呎的公屋單位,乃至今天工作和服務的社區也是董建華時期建屋計劃的產物。我沒有土地,也從來沒有地產投資,但我必須承認,我是新市鎮發展的「既得利益者」,跟我類同的故事,在香港有數百萬計。

作為「既得利益者」,深深體會到新市鎮的發展是改善基層生活環境的大好機會,為此支持新市鎮發展,當中包括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最近我走訪了不少居住環境惡劣的地方,拍了一些相片,在此和大家分享其中兩張。相中人笑容燦爛,眼神充滿盼望,堪比廣告宣傳相。事實上他們都不是住在甚麼豪宅或優美的環境,反之他們都是「劏房」和中轉房屋的居民,同時生活也面對不少困難,但我發現一個令他們流露出這種笑容的簡單方法,只要跟他們談及未來「上樓」後的生活和期望,他們就會笑得比中六合彩還要燦爛 - 原來住上公屋改善居住環境,就是他們的希望和快樂,哪怕他們也知道仍要等候最少三年或更長時間。

在香港,有接近二十萬人住在「劏房」,有廿三萬住戶正在輪候公屋。就算住在公屋的,也有超過兩萬戶家庭符合擠迫戶和改善空間計劃的標準,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環境。

作為住在新市鎮超過三十年的過來人,過去新市鎮發展也發生過一些問題,為了令上文提及相中人的笑容化為真實的美好生活,本人在此提出一些意見。

經修訂後的新界東北新發區計劃公私營單位比例為6比4,但政府未有具體交代公私營房屋的可建樓面面積比例是多少?現時四人或以上公屋單位嚴重短缺,加上政府鼓勵居家安老,年輕家庭照顧長者,在此本人建議應要興建較多中型或大型公屋單位,以改善基層市民居住環境。

為確保不同階層的香港市民受惠於新市鎮的發展,應具體落實港人港地政策,而不是現在的說法視乎經濟環境的含糊說法,建議將50%或一定比例的私樓土地列作港人港地,部份亦要加上限呎樓條款,讓東北發展的私樓是夾心中產階層可以「住得起」。

就業方面,在新發展區只有三萬七千個就業職位,就業機會明顯不足,本人建議進一步增加區內的就業機會,推動多元經濟、街道經濟、現代化的有機農業,建立墟市、美食中心、公營街市等、讓小個體戶有發揮所長的空間,從而打破集團壟斷,讓居民有多種選擇。

交通方面,由於新發展區依靠集體運輸系統,港鐵應參照屯門、元朗模式提供免費和完善的接駁交通服務,同時引進電動巴士,以減輕居民交通費負擔,同時亦可配合環保社區的慨念。

至於備受關注的粉嶺高球場的問題,由於香港土地短缺,本人支持要盡快檢討有關用地,並納入新界東北發展未來的土地儲備當中,從而增加該區發展的潛力。但無論如何,收回高球場土地不能替代現時經過長期諮詢和研究的方案。

相中人眼裡的盼望,不禁令我想起小時候的我,朝思暮想早日「上樓」的心情,改善生活環境是香港人拼搏奮鬥的動力,落實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實在刻不容緩。

圖:由作者提供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