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
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

每年一度的摩根大通生物科技會議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同類會議,匯聚頂尖的生物科技、製藥及醫療設備公司和大批投資者。會議在三藩市舉行,內容非常緊湊,三天半的會議共有450多場演講。獲選中的公司都必須在生物科技研發方面有卓越的成果,也有不少有潛質的新創企業,藉匯報研究進度以爭取投資者。

不少新創公司源自大學的科研轉移,如美國的史丹福、麻省理工等。這些大學對於校內教授能夠成功應用基礎研究惠及社會而引以自豪,更提供便利和誘因,鼓勵教授成立公司進行應用研究。英美的大學不再單純以發表論文的數量評優,對社會的實質貢獻越來越受重視。「Deploy or Die」 與「Publish or Perish」 已等量齊觀。香港也應該傚法。

香港的大學有不少卓越的基礎研究,但成果往往停留在科研雜誌的文章或知識產權的登記冊中。要做到「產研」結合,需要多方面配合,關鍵是教育局和大學資助委員會必須在資源分配上加以誘導,大學在教授的評核和升遷制度上亦要推動。政府更要主動到大學了解各科研領域的商品化潛力,鼓勵教授和他們的科研團隊(包括學生)成立公司,把科研成果商品化。

香港科學園有一家名為「水中銀」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城大的基因改造技術,培育出轉基因「鯖鱂魚」和「斑馬魚」,能測試過千種有害物質,可確保食物、藥品、化妝護膚品以及水質安全。這種測試法獲得多項國際大獎,並已獲得數個外國品牌採用。我在三藩市期間,遇到水中銀的投資者,對這項測試的應用潛力充滿信心,亦因此對香港的生物科技實力另眼相看。

香港需要更積極推動「官、產、學、研」合作,令科技創新成為新的經濟支柱!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5年1月28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