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陳克勤
較早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視像形式出席了一個深化山東與港澳台合作的會議。她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有信心發展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更指出信心是來自於全國人大剛剛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有關香港的內容,再次表明國家支持香港的未來發展,亦表示香港要抓緊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全面配合發展大灣區是新挑戰
對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任何一個希望國家好、香港好的人都會贊成。其實,粵港澳大灣區早於2015年提出來,至2019年中央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的就是促進香港與珠三角的城市融合,當中特別提到要與深圳分工合作,優勢互補;香港成為國際金融航運中心,深圳成為創新創意之都。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大灣區的發展一定欣欣向榮,社會各界都對此充滿信心。各城市之間應互相協調,並且從大灣區的發展中找到各自的經濟增長點,充分利用這個機遇來達到創造就業、改善民生等正面作用。這就要看各城市政府的規劃和政策,能否全面配合發展大灣區這一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而在這方面,特區政府仍有一些需要加把勁的地方。
現在香港和深圳的邊境地區的反差很大,兩岸發展不協調的情況可能是全世界最明顯的。深圳那邊非常繁華,是一個大都會的模樣;相反香港這一邊看起來比較沉寂。當然,香港有米埔這些需要保育、不能發展的地方,但除此之外,邊境一帶尚有不少土地沒有發展起來。反觀深圳那一邊,不論是羅湖、落馬洲、深圳灣,可以說都是依靠着口岸作為起點,逐步發展起來。餐飲購物、文化娛樂,各種商業服務,應有盡有,它們最終都超越單純口岸的功能。香港這一邊的口岸過了這麼多年,還只是作為口岸的功能而已。筆者認為這不是一種自然的現象,而是港深兩地政策使然的結果。
發展口岸經濟要讓新界市民得益
發展地區經濟,最重要是要符合地區實際情況。深圳口岸區一帶比較多餐飲娛樂業務,主要是由於港人北上對這些服務有一定的需求。相反,內地人出行除了購物之外,現在更流行有深度的旅遊活動,而新界的歷史文化應該是甚具吸引力的。
我經常遊走不同村落,見到不少古色古香的建築,從村長、村民口中,聽過很多口耳相傳的歷史。其中令我最深刻的一條村是蓮麻坑村。該村歷史非常悠久,其中一個宗祠內有兩塊牌匾,分別是「武魁」和「御前侍衛」。這些在電影和武俠小說經常出現的字詞真實地出現,難免使人興奮。原來牌匾都是由清朝保存至今,並由村民自發保育。祠堂內更有一頂轎,是清朝時期新娘出嫁用的。可惜轎子沒有修復,變得有點殘破。我問村長,這些有紀念價值的東西,難道政府沒有幫忙保育嗎?村長無奈回答,有是有,但只取走了完好的轎子去博物館展出。政府的保育政策未有令鄉村本身受惠。
以上只是舉個例子,說明特區政府的一些政策雖然是好,但做了之後對住在當地的市民其實沒有很大的益處。發展口岸經濟也是一樣的道理,建設了口岸之後,周邊地區的市民能否從中得益?儘管香港未必要如深圳一樣把邊境地區弄得五光十色,但應該以另一種方式去加以發展,從而創造就業機會,令新界的市民可以得益,這些都很值得政府去探索。而隨着政府動議於重建的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希望政府能夠把握機遇,把口岸一帶發展成一個有活力的新地帶。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21年3月25日
原圖:政府網頁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
+85298****49
3年前+85298****49
3年前+85298****49
3年前沒有更多評論
沒有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