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中學教師穆家駿
國家主席習近平 3月 5日下午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說,「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道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精神血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經歷過無數的苦難都依然可以越挫越勇,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繼續保持奮發上進、歷久不衰的生命力,其根本在於我們的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以共同文化支撐的認同才是最堅定的認同。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認識中華文化至關重要,建議從多方面推動中華文化,增強港人對國家民族的身份認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起乘風破浪前行。
香港回歸祖國之前,在港英管治的教育體系下,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不重視,甚至因「厚古薄今」的政治取態,使學生在接受中文教育也好,中國歷史教育也罷,只能產生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欣賞,卻不能把文化與歷史相結合,特別是不能全面了解鴉片戰爭以來近現代的中國歷史和文化,不利於香港人建構中國人身份的國族認同,在這樣的教育體系、社會氣氛下,令一代又一代港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存在認識偏差,影響了對國家的民族感情和歸屬感。
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和而不同
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四個自信」中,包括了「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而「文化自信」正是源自「古」而成於「今」。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化以海納百川的包容開放,不斷吸納更多的外來文化,豐富發展自身文化;中華文明崇尚「和而不同」,不靠武力、殖民將自己的文化強加於別人身上。正因為中華文化這種特質和優勢,不斷豐富發展自身文化,也增強對各族人民和睦共處,被中華文化深深吸引並成為其中一員。
其實,香港的文化深受中華歷史文化的影響,並產生了大批耳熟能詳的文藝作品。香港電視劇《大俠霍元甲》、《陳真》、《霍東閣》描述民國初年中國積弱,受到西方列強欺侮、貶低,激發了一眾豪傑為民請命,抵抗外敵,收服助紂為虐的漢奸;《我的中國心》、《萬里長城永不倒》、《做個勇敢中國人》等傳揚愛國精神、振奮人心的歌曲,更風靡大江南北。這些優秀的影視音樂作品,激發港人思考,我們的祖先是誰?哪裏是我家?從而認識到「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文明、中華文化是港人建立共同身份歸屬意識,凝聚族群的根源。
文化認同是培養國族認同的關鍵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文化自信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如何在基礎教育中做好「文化認同」,培養「國族認同」,必將成為香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
筆者記得歌曲《龍的傳人》中一句:「雖不曾看見長江美,夢裏常神遊長江水。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洶湧在夢裏。」這首歌完美詮釋,雖然我們香港地處南方,遠離祖國的母親河——長江、黃河,但是在民族文化的記憶中,香港依然與我們的根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這一份認同感,也正是「愛國者治港」的最重要力量源泉。
原文轉載自《文匯報》 2021年3月8日
原圖:大公報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