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踏足美國是一九七零年的二月,在波士頓落腳。那年我還不到三十歲,是一家美國跨國公司的小職員,被安排到波士頓的總部受訓。當時初出茅廬,對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有趣。
負責我在美國學習和生活的是個英裔美國人,高頭大馬。他親自開車接我機,替我拿行李,沒有半點架子。由機場通往市中心酒店的途中,我目不轉睛:寬闊平坦筆直多線行車的超級公路,鋪設在無邊無際蓋滿白雪的土地上,使我為之眼界大開;汽車在路上風馳電掣,通行無阻,是個前所未有和難以想像的經驗。我正驚歎不已,汽車已在酒店門前停下。我仍不用出聲,服務員已拿下我的行李,跟著又送到房間去。
公司總部設在一座摩天大廈的上頭,佔用了其中的第三十八和第三十九兩層。大廈和酒店有地下通道相連,上下班的人不需走出路面,不用走在冰雪堆積和容易滑倒的行人道上便可互相交往。波士頓的冬天異常寒冷,這種地底通道很有用。美國人十分重視日常生活的小節,做起事來半點不馬虎,想方法為使用者提供方便。
公司的同事對我十分客氣,知道我是前來學習美國的那一套管理系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本來預備好的訓練課程是要在兩週內完成的,我提早完結。利用剩餘下來的時間,公司安排我到工廠參觀。
美國工廠給我的印象是:寬敞、明亮、整潔、安全;流水作業,井然有序;機器代替人手,講求效率。美國生產是品質的保證。當年美國在工業上領先的地位無容置疑。
退休之後,我已定居於加拿大的多倫多,但還經常南下到鄰邦美國旅遊。在過去的幾年還嘗試開車一直駛往佛羅里達州去,並在那裡逗留一段日子。
在前往佛州旅途中所見到的景物都似曾相識,變化不大,而且有點老化的感覺。公路和橋梁失修,工廠殘缺。沿途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巨型的零售連鎖店和速食餐廳。美國由一個工業強國淪落為一個不事生產的消費市場,前後只不過數十年的事。
美國人養尊處優,衣食住行富足,體重變得愈來愈超標,三圍也變得愈來愈臃腫。這些人,不分男女,不分膚色,不分年齡,不分地區,幾乎已成為主流人群。難以想像這些健康出了毛病的國民,除了是國家沉重的負擔之外,還可替國家做出什麼貢獻呢?
「民強」才能達至「國富」的目標,殊不知美國人消費過度,又養成依賴國家福利計劃的習慣,弄成公共財政入不敷出,赤字連年。美國人又愛介入世界事務,說是抱打不平,可惜每每引起反效果,促使紛擾加劇,甚至兵戎相見。由此造成軍費支出尾大不掉,引發更嚴重財政危機。
美國由一個充滿朝氣的民族,一下子變得垂垂老矣。美國人的生活陋習必須要改變才可望走上健康之路,美國政府必須檢視財政和外交政策,才可望保持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他們能做得到嗎?且拭目以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