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計劃資助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一次到內地交流。結果,建議惹來社會部分人士批評,並賦以「洗腦」標籤,更趁機宣傳「大香港主義」,說自己只是「香港人」。
筆者最近和一班年輕創業者到深圳前海交流,雖然行程中略有介紹,但各團友仍對「自貿區」、「一路一帶」的概念感到模糊,有感青年人應多北上交流,否則香港只會更邊緣化。
回歸後,香港人到自己的國家走走,何罪之有?打個比喻,沒有人會說由美國東岸到美國西岸學習是洗腦。加上香港那麼着重批判思考教育,我們的年輕人絕對有獨立分析能力,明辨是非,何需把事情「白色恐怖」化,過分擔心?如果擔心小學生沒有足夠認知能力,相信父母們也會懂得協助孩子分析,而且香港父母對子女的課業「高度參與」,學校也要求「親子協作」,孩子哪會容易被「洗腦」?
香港人實在需要區域思維,從國家的高度看事物。例如CEPA並不單是給香港最優惠待遇、國民待遇般簡單,而是中國透過香港這個窗口,通過貿易帶到世界舞台,展示國力。又例如由福建泉州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見證中國與東盟的戰略夥伴合作,不單代表商機,也代表中國與東盟的外交關係。香港作為中國沿海城市一員,看着澳門的積極態度,也應自動爭取參與其中,而不是抗拒融合,在全球化浪潮中拒絕和自己唇齒相依的祖國交流。
香港和內地體制不同,文化也有差異,大家做事習慣有別,才需要透過交流增加彼此認識,互相適應。要迎接廣東自貿區、海上絲綢之路、滬港通,以及未來深港通的機遇,我們豈能對內地最新情況無知,同時抗拒溝通呢?
原文轉載自《太陽報》 2015年1月20日
本文作者為香港菁英會司庫 黃麗芳
原圖:wenweip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