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命脈 不容有「塞」
城市命脈 不容有「塞」

本文作者為立法會議員陳恒鑌


去年六月的「紓緩道路交通擠塞」議案,因攬炒派議員「拉布」而被擱置多時,近月終恢復討論。焦點之一,是當局提出「擠塞徵費」,以減少私家車出行。但實際上,選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市民已逾九成,且公交早已「迫爆」。向市民徵塞車費,恐非對症下藥、亦有失公允。本人相信,欲打破塞車困局,除增加道路、拓展鐵路、多設泊位外,尚須善用科技、貼地規劃、依法管理。


先說最常見也最嚴重的隧道擠塞,其瓶頸在於繳費環節。如今,特區政府終打算實施「不停車繳費」。當局表示,為協助市民適應,系統尚須分階段推出。然而,要分辨哪一條車道要停、哪一條不用,難道不會讓駕駛人士更無所適從?除隧道外,一般道路塞車亦愈發嚴重,其主因乃車輛增幅與道路增長不成比例。本港2003年有52萬輛車,至2017年有76萬,增幅達46%,年增長為3%;但截至2020年,道路的增長率反而下降了0.4%。


我們不只要增加道路,還須突破瓶頸、建得其所。且以荃灣為例,當局計劃興建85米長公路,雖起分流作用,但卻無法紓緩最嚴重的荃青交匯處。十年前,本人已建議於荃青交匯處外,建接駁路到青衣,並利用德士古道現有斷橋接駁楊屋道。相關部門改善現存公路網,須多聽地區意見。奈何,公路建設追不上需求,鐵路發展更慢;地區人士樂見《鐵路發展策略2014》提出的多項策略,但多項建議仍落實無期。


最後,違泊亦是導致塞車的一大元兇,當中既有交通規劃問題,亦涉不良駕駛習慣。要突破困局,先要增加泊位、二要善用資訊科技、三要加強執法。


政府計劃在東涌等地推行「一地多用」增加泊位,值得支持。此外,本人亦建議多設泊車轉乘,既便利市民、又減少市區車流。政府早前推出應用程式「香港出行易」,卻未見包含最關鍵的私營停車場資訊。當局應盡快整合全港公私營停車場數據。另外,當局亦要調整交通督導員的待遇,加派人手到泊位足夠的區域,便能防止司機純粹因貪方便而違泊。


總而言之,交通為城市命脈,特區政府當須多管齊下,不容有「塞」。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21年1月26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3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2
嬲爆
相關博評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