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不久前,在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的2020中國歷史人物年度選舉中,全港中小學共有261間參與,李時珍(1518-1593)以超過三萬多得票數高票膺選。歷史引發思考,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天,人心更思醫藥之學,盼望疫情早日消弭,生活重回正軌。
李時珍是明朝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被尊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醫」之一。他編修的《本草綱目》不僅成為中華民族的醫學寶典,也享譽世界──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東方醫藥巨典、中國古代百科全書、人類綠色聖經」。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先生更評價「李時珍作為科學家,達到了同伽利略、維薩里的科學活動隔絕的情況下,能在科學上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是任何科學家所不能達到的最高水準」。
然而,李時珍最初選擇從醫之路時並非一帆風順。李時珍雖然出生在醫學世家,自幼在父親的行醫用藥中耳濡目染,鑽研興趣也日漸濃厚,其父卻認為「良醫」不如「良相」,不看好醫師的前路,因此要李時珍專心參加科舉考試,他日一朝中舉成名天下知。於是,李時珍在考中秀才後,又數次備考舉人。在23歲那年,李時珍終敢於向科舉考試說「不」,以「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向父親明志。
通過刻苦鑽研父親的畢生所學,李時珍在「而立之年」已成為一方名醫。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時,被聘為王府的醫師,繼而又被舉薦擔任太醫院院判。其間,李時珍沒有被名利衝昏頭腦,倒是把握機會,更加積極研究王府和皇宮的醫藥典籍和庫存的珍稀藥材、標本等。
李時珍在多年行醫經歷中,發現不少古代醫書常有記載不準確甚至嚴重錯誤的地方,嚴重之處,如明明是有劇毒,卻被記載成久服可以延年益壽,害人不淺!為此,李時珍一邊自己着手編纂《本草綱目》,一邊多次上書申請重編醫書藥典,可惜他的建議未受重視。後來,李時珍辭官回鄉,創辦了自己的醫館「東璧堂」,在治病救人之餘,更全身心投入重修藥典的志業。在兒子和徒弟的協助下,李時珍不畏艱險,跋山涉水,以身試藥,遍訪名醫和民間有醫藥經驗的人,足跡可謂遍布五湖四海。「遠窮僻壤之產,險探仙麓之華」就是醫學研究的真實寫照。
萬曆六年(1578),歷經長達27年的不懈努力,61歲的李時珍終於完成《本草綱目》的初稿,又用十年時間進行了三次修訂。萬曆二十一年(1593),李時珍帶着未了的心願去世。三年後,《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後來又傳播到世界各地,被翻譯成日、朝、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種語言版本。這部著作囊括了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歷史等多方面知識,既是藥物學經典,又堪稱博物學巨著。毫無置疑,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醫學,帶來深遠的影響!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 2021年1月26日
原圖:新浪網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