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吃的喜好,我雖是廣東人,卻甚愛上海菜,或者廣義來說,是喜歡上海江浙淮陽一帶的菜式。
總覺得上海菜是偏食者殺手,你不吃菜?碎到要用匙羹吃的馬蘭頭、軟到入口即溶的奶油津白,讓不愛吃菜的人,忘了當初為甚麼討厭。你不吃肉?端上一球全肉的獅子頭,卻吃不出半點肉渣,多少人會為它破了葷戒。你不吃魚?無論糟溜魚片還是酸酸甜甜的松子魚,叫你從此說不出「怕骨」的理由。
疫情關係,很少出外吃飯了,限聚令下,兩個人的午餐吃紅燒肉、餛飩雞似乎太過份,於是,唯有躲在家自己學做上海菜止止渴。
長期被困在家,好多人都變了廚神,上網睇YouTube片學做菜,已是香港人的疫下日常。不過,一種菜在YouTube你總會找到幾十種做法,有些手法甚至是天南地北的,於是,為尋正宗,我還是喜歡回歸原始,翻着大師的食譜學做菜。
飲食文化專家方曉嵐、陳紀臨夫婦的「陳家廚坊」食譜已寫到第十八本了,愛看他們的書,因為這不但是食譜,更是吃的文化。這兩夫婦會做菜、善寫、更懂歷史文化,一個餅在他們的手裏都可以化為故事,我一直認為,國民教育就應該由桌上的中菜開始。
最近看他們的新書《品味上海菜》,才發現原來魚唇不是魚的唇,而是鯊魚尾部的皮層,「魚唇」只是明朝皇帝的賜名,跟嘴唇一點關係都沒有。
看「陳家廚坊」的書,幾個菜就會有一個食的故事,看着看着,竟渾忘看書原意,是要學做菜。耽誤半天,還是叫個上海菜外賣算了。
原文轉載自《頭條日報》 2021年1月21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