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
二○二○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世紀疫情,席捲全球,醫藥與科技無疑是對「疫」境的發現、治療、預防的最關鍵。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的專家學者遂以「科教興國,經世濟民」為題,推舉五位歷史人物為候選人,角逐今年的「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當中包括東漢的張衡(天文)、南北朝的祖沖之(數學)、北宋的沈括(曆法)、元朝的郭守敬(水利)及明朝的李時珍(醫藥)。特別要一提的是,五位候選人都是文理通才、學有專精之士,為專家學者組成的選舉團所鍾愛之外,亦獲對中國有深度研究的國際專家學者,給予崇高的評價。
歷史人物選舉於十一月上旬開展,為期兩周,讓全港師生投票,因着學校老師及眾多教育團體、教育局,以及連本報在內的部分媒體的支持,實體與網上投票均十分踴躍,經過獨立機構統計後,參與學校數目為二百六十一所,總有效票數為五萬四千六百三十票,與去年相比,學校數目與投票總數的升幅,都超過一倍,投票結果顯然具廣泛代表性。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太平紳士揭曉最終結果,李時珍獲得逾半票數的三萬二千多票,膺選第三屆「年度中國歷史人物」,結果讓主辦及各支持單位感到欣喜!對歷史教學也帶來特別的思考,那就是採取以人物傳記的方式,推動中國歷史的互動學習,是學生所喜愛。荀子《勸學篇》的一句話:「學莫便乎近其人」,更發人深省!
一國兩制,上半場時段快將落幕。但從一國與兩制是連體不能切割的前提看,過去二十三年,香港學校的政策規劃、課程考評設定、校內外的教育推動,對如何認識一國是兩制的磐石、如何認識國史(中國歷史)、國學(中華文化)及國情(國家與香港連體所處的內外情勢發展),確實都掉以輕心。展望回歸後過渡期,香港教學專業前路,有必要重新思考、部署落實「三國」的教育。
甚囂塵上的「中國時刻」是言人人殊,但唯有扣緊對中國歷史的認識,並與現實情況結合,上下求索,在事實前面,將中華民族自信而不自大的綫索找出來。在教師培訓的專注上,「三國」知、情、意、行的教師教育,教育局是責無旁貸,務必與教師同行,給予最大的支援。這對眾多學生的民族、文化、身分與國家認同,將起關鍵作用。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20年12月22日
原圖:RTHK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